翡翠的种哪个更好?
“种”是评价翡翠质地的一个术语,指的是翡翠的透明度。在天然的环境中,矿物颗粒间相互融合的程度越高,形成的玉石材质也就越通透,反之则较浑浊、不透明。 种的好坏直接影响了玉质对光线的反应效果,从而决定了视觉观感上的美感。所以种是评判翡翠首要的标准之一。 常见的翡翠“种”可分为4个等级:特粗、粗、中、细。 其中特粗的翡翠种的定义为肉眼直接观察时可以看到石头中的颗粒,也就是未充分融凝的翡翠;而细腻度最佳的标准是肉眼观察时看不到石头颗粒,即完全融凝的翡翠。
1.特粗
2.粗
3.中
4.细 从图中可以看出,同样都是“种”为干的料子,因为结构不同,光线折射出来的视觉效果也是大相径庭的。左边的图片可以看到明显的石纹和晶体颗粒,而右边的图片因为结构较为致密,只能看到细细的一丝纹路。因此种虽同为干,但种的好坏却是千差地别。
除了这4个基本种级,还有老坑种、玻璃种等特别优质的品种,这里就不一一介绍啦~ 判断一块翡翠的种好不好,最重要就看它是否干净。所谓干净就是要没有裂纹和瑕疵,否则会影响美观和使用。一块完美无瑕的翡翠自然是可遇不可求的,但在选择的时候也要注意避开那些明显影响美观的裂纹或者杂质。
种是描述翡翠内部结晶颗粒大小的程度,是衡量翡翠品质的关键指标。一般来讲,“种好”的翡翠结晶颗粒细小,晶莹通透;“种差”的翡翠,结晶颗粒粗大,比较浑浊,翡翠的“种”从细到粗,依次是:玻璃种、冰种、芙蓉种、紫罗兰、西瓜翠
玻璃种:半透明至透明,结晶颗粒极细,内部干净无杂质,价值珍贵,行内有“玻璃有种瓜皮青”的说法,玻璃种是最理想的翡翠品种。
冰种:冰种的翡翠呈半透明状,由于其清亮通透感觉像水里的冰块,因此叫冰种。冰种的翡翠大多比较水润,如果透明度与玻璃种相仿,常称为“高冰种”,是上品翡翠。
芙蓉种:半透明至微透明,绿色不甚鲜明,底子白,有起“胶”迹象,是中、低档翡翠中多见的品种。
紫罗兰:本是佛教中一种花名,暗指紫色。紫罗兰色翡翠是指颜色为紫罗兰色的翡翠,其色分浅紫、茄紫和蓝紫色。色正、水头足的紫罗兰色可称为“紫罗兰翠春”,紫色与绿色相间的称为“春带彩”。一般用作戒面,底子颜色不好的,常用于雕刻,做挂件。
西瓜翠:翠是指绿色不鲜亮的绿色品种,其颜色浅于芙蓉种,不及翠绿,色绿中见蓝,一般行内多称这类颜色的翡翠为“绿糕糕“、“青杠翠”,这种翡翠多被用来制作镶嵌饰品,很少用于做戒面,也不适宜制作挂件。若带有粉红色底儿,俗称“西瓜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