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胶是什么?
说到“胶感”,估计很多刚入坑的朋友都会觉得很玄乎,因为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而老烧们则会心一笑,迅速在脑海中闪过十几种与“胶感”有关的术语…… “种老”、“种新”、“水头长短”…… 这些行话里就包含了两种关于“胶感”的说法——“种新”和“种老”!
什么是“种新”呢? 简单来说就是玻璃种、冰种,或者有些糯种的翡翠看起来有“胶感”——这种“胶感”是由于透度高,透明度好,肉眼观察时仿佛有一层薄薄的油脂薄膜(也就是透明度好的结晶颗粒之间形成的摩擦感)包裹在透明晶粒之间造成的。 这就是老烧们通常说的“种新”,也是大多数买家眼中“种好”的样子——虽然透明但并不显得干巴。 但如果是“种老”的话就不一定了。
所谓“种老”并不仅仅代表这层油膜的厚度,更代表着一种状态——“胶感”中的那层薄油是凝滞的,就像是一滴墨汁被甩落在一张洁白的纸面上所形成的“扩散效应”一样,这层凝滞的油膜会慢慢散开,而里面的晶粒会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微微凸起来,像一滴水滴在荷叶上慢慢绽开的景象。
所以,有没有“胶感”的关键不在于是否通透,也不在于种老种新,而在于这层油膜的疏密程度。 如果这层油膜很厚,但是颗粒间的排列比较紧密,且有一定的方向性(如柱状、纤维状集合体),那么即便可以看到这层油膜的存在,也不会觉得特别突兀,这样的翡翠自然就有“胶感”了。比如下图这样:
上图这种类似木头的质感其实是一种特殊情况下产生的“胶感”——由于结构松散,晶体间形成一定的缝隙,油性成分可以渗透进去,当光线透过的时候就会形成一种模糊不清、来回滑动的视觉效果。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一些质地细腻,颜色浓郁,透明度较好的糯种翡翠也会有“胶感”——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