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晶体会消失吗?
会! 不过题主的提问好像有点歧义,是不是想说“买的翡翠吊坠,里面有棉絮、晶体,感觉好象没有水头,会不会变干?” 先说答案:会的(但是很慢) 再说原因:首先必须明确一点,天然翡翠都是在地质运动过程中,由地下水(含有铬和铁)在高压高温条件下沉淀形成的结晶体,其组成矿物主要为钠铝硅酸盐(SiO2 Al2O3 Na2O 等)。
由于形成环境为地下水中游,因此必然带有水分,看起来是透明如水一般;而含有较多铬和铁等致色元素,因而会产生颜色。 但是经过打磨加工的成品翡翠,因为表面膜层的丢失和水头的散失而变得不透明,同时因为抛光作用而导致表面光泽由玻璃质变为油脂光泽或蜡状光泽。因此刚制作完成的成品玉镯或佩饰并不透明如水晶,需要长期与人体接触、摩擦,才能慢慢“回浆”(吸收皮肤油脂)逐渐显露出水的状态。
而内部的结构是无法改变的——天然形成的晶体结构是不可能消掉重组成的。所以可以理解为“有水头”但是“看不见水”,这就是大多数人理解上有偏差的地方了——“清水”其实是在暗处的。如果不相信我的说法的话,可以在手上盘玩一段时间后拿在灯光下再仔细观察。
当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有颜色的翡翠比如绿色、紫色等颜色主要是由铬离子致色,晶体结构并没有改变,所以不可能出现“褪色”的现象;但是无色或者浅色的翡翠比如白色、灰色等则主要是由氧化硅的成分决定的,这些金属元素的存在形式为阳离子,容易扩散(特别是长期浸泡在水中的时候),因此白色翡翠的颜色可能会逐渐变淡。
翡翠并非是天然的晶石,是内部矿物结晶颗粒在外部形态上互相掩盖,几乎看不到颗粒间界限的致密集合体。而我们常见的结晶颗粒比较粗大,具有天然晶体外形的翡翠,则被称为翡翠晶。翡翠晶是检验翡翠内部矿物组成成分及鉴定翡翠的重要分析样品,主要由玻璃种、芙蓉种、紫罗兰种和黄杨玉种的翡翠成品及雕件中获得。
翡翠晶石价值不如翡翠
翡翠晶,是与翡翠的硬度和颜色等品质特征密切相关,是翡翠鉴定和翡翠评价的重要依据,通常不单独作首饰玉石使用,而是用于鉴定翡翠的矿物成分。因此翡翠晶石的价值也远远不如翡翠玉石。
翡翠晶体会消失吗?
翡翠晶体在常温下不会消失,但长期接触高温环境(比如靠近火炉或者高温暖气)下,翡翠内部的天然裂隙和微裂隙有可能扩张导致翡翠的损坏,因此,需要尽量避免高温。
如果在常温下出现了晶体消失,那么需要质疑其是否为A货翡翠。这样的翡翠是经过了强酸浸泡和注胶处理,俗称“B货”,是利用强酸浸泡原来透明度差、裂隙多的翡翠,目的是为了溶解翡翠中的杂质和裂隙中的矿物,从而提高翡翠的透明度和质量。在强酸浸泡过程中,翡翠内部原有结晶清晰的纤维状、柱状和粒状辉石矿物,被部分或全部地溶蚀、破坏和消失,并被裂隙中的其他矿物或者外来物质所替换,从而降低了翡翠的耐久性和价值。因此,通常在鉴定过程中,如果未发现有颗粒间的界限,而是由新的无色物质和次生矿物所交代替换,那么则考虑为B货翡翠,是优化处理的翡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