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爱翡翠吗?
他可能不是最热爱玉石的皇帝,但他一定是最喜爱玉文化的,且对玉器制作技艺贡献至深。 《清史稿·高宗本纪》中有载:“上以元妃丧未逾年,不听宫中娱乐;又前明帝后玉牒藏于太庙,每遇春秋祭日,由内监取出展阅。” 可见在雍正年间,宫廷就已经开始收藏和整理历代帝王玉牒(当然这些玉牒后来被嘉庆帝焚毁,但嘉庆帝本身也是一位十分好古的皇帝) 另外一件记载于《钦定日下旧闻考》中的事,也可以证明乾隆皇帝对于玉石的喜爱。 此事乃是指京师内外大量开采矿山,用机器制造玉器,乾隆知道以后非常生气,认为这样会破坏玉器制作的技艺,统一命令关闭矿场,禁止再用机械制作玉器----其实这反而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乾隆对于玉器的喜爱,因为如果他不喜爱的话,不会如此在乎制玉的工艺是否得以保存。
此外还有很多记载乾隆帝对玉石赏爱的事件,不过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他在木兰围场巡狩的时候发现了两块美玉石,命人制成两枚印章,一枚自己留着把玩,一枚送给皇太后---这种小事确实也体现出他对玉石的喜爱。
实际上真正的明清软玉(和田玉)传世品也极为稀少,翡翠被引入我国是在雍正末期,乾隆年间才有少量进入宫中,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翡翠存世品多为清代晚期至民国年间的。翡翠的盛行以及大量进入我国还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国时期,这恐怕与民国政府的极度腐败、社会的无序和军阀混战有关吧!
现在流传下来的有关乾隆与翡翠的掌故有许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现在被珍藏在北京博物馆内一块重53.5公斤的“青翠”,又称“苍龙教子”玉雕,“有翠色琢龙纹于上,两旁群蝠围绕,底刻乾隆御制诗,诗末署年款‘戊午仲春御题’。”戊午仲春即清乾隆四十八年,这一年乾隆皇帝78岁。当时这块玉雕被放置在宫内的“建福宫”的花园内(此地在解放后被神秘地焚毁,许多珍贵的文物就此失踪),这块“翠玉”被众多的玉工、画工、雕刻工匠们认为“是不可多得的翡翠玉雕中之绝品”。
由于乾隆皇帝在位时间非常长,活了88岁,死后也称“乾隆”皇帝,在位最久,当皇帝就职时间最长(包括“太上皇”),年寿也很高,也由于他喜欢游山玩水,广有收藏,一生写诗作赋数万篇,他曾经南下巡视江南六次(他把这称之为“六下江南”),他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所以使乾隆皇帝的知名度也极高,流传的有关他的故事很多,真假参差,有的甚至很荒唐可笑,这些故事被称为“野史故事”、“传说掌故”等(如大家非常熟悉的纪晓岚的那些有趣的故事与传说一样)。
在当时,由于各种的条件的限制,如交通不便,又无现代信息传媒工具,各种书刊、传媒又极少,在民间“皇家”被神化,皇帝在人们心目中更神圣(在封建思想极盛的中国古代,人们把帝王称之为“真龙天子”、“天子”、“寡人”、“万岁”、“万万岁”、“陛下”、“皇上”、“爷”、“万岁、万万岁”等,这些称呼反映了皇帝的特殊、高贵身份,也是皇帝们在统治者利用愚民政策,加强自己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维护自己独尊的统治地位的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