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底子灰暗是脏吗?
“底子”这个概念在玉石中是非常常见的,是指玉器的白色部分的质地,行话有“白地”、“水头”等说法; 不过由于翡翠是多色玉石,除了白色之外还有绿色、紫色、黄色等等,那么底子的颜色就不局限与白色了。 以白色为主色调的底子称为“白底”,而其他色调的底色则分别称“彩底”或“花底”。比如这串珠子,底色就为五彩底,而一些雕件,如果没上色的话,大多都为白底。
上面这些底色的划分只是粗略的分法,很多时候,不同颜色的底色是可以相互融合的。比如这串彩色珠链,虽然底色分别为绿、黄二色,然而仔细观察,会发现颜色过渡自然,并不明显断开,因此整体仍然可以算作白底。 所以题主说的这种情况应该属于:在白色的底子上,伴有灰黑色的色调。
其实这种现象很好解释,也是由翡翠的成因决定的。 之前在科普文章里,我们曾提到过影响翡翠亮度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矿物颗粒的大小,其二是矿物集合体的结构。 而决定翡翠“底子”的颜色和透明度的主要因素就是结晶体之间的空隙,也就是玻璃种、冰种所说的“结构”,行话有“块状结构(晶粒间隙很小)”或“纤维交织结构(晶粒间隙比较大)”的说法。
从结构上看,如果是“块状结构”的翡翠,晶体之间结合得相对紧密,光线很难穿透进去,所以这种结构往往能提供很好的透明度和色彩饱和度。 而若是“纤维交织结构”,因晶体间排列松散,存在很多的缝隙,光线可以充分地在内部来回折射,最终成就了半透明的质感,以及丰富多彩的画面感——这是由于不同的矿物质具有不同的颜色而形成的。
当然,“棉”的存在会一定程度降低质感的通透度,而“裂隙”则会大幅度削弱色彩的鲜艳程度(因为光线能够进入的结构表面面积将大大减小)。
出现灰色底的原因是:致色元素使得部分结晶体表面着色,而另外的一些结晶体没有着色,形成了底色分界线;黑色颗粒物占据了晶体的空隙,进一步降低了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