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纸币几代?
按发行机构,中国的货币历史上存在过央行券、国民政府币、解放区币和人民币。 (一)中国人民银行券 1948年12月,华北人民银行发行的北平市现金交换证,相当于现在的“债券”。这张券可以兑换成北方银行的钞票或金圆券。这是新中国大陆地区最早的人民币,但未能在全国流通。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日,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新中国的中央银行,成立总行营业部,并委托各市人民政府财政机关设立分支机构,开始承兑、贴现及办理转汇业务,发行中国人民银行券。当时,为了表示与旧中国央行决裂,同时也为了区别于民国时期的货币(法币),将原中国人民银行行名中“中国银行”四个字抹去。随着经济的发展,为适应经济统一市场的需要,从1955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逐渐停止收购、兑付业务,收回各类票据,并将原来发行的货币调整为编号,即第一套人民币。
(二)全国通用货市——第二套人民币 第二套人民币于1953年发行,共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10种面额,12种版别。这套人民币的版式多样,有正背面主景图案一致的连号票,也有无号码的“毛边纸”。值得一提的是,这12种版别中,除了1964年版10元、5元纸币之外,其余的面额都已经停用了。而这两张10元的版本是三冠字七号码和二冠字八号码,现在已经是第三套人民币中的珍品了。 第二套人民币于1999年停止流通。
(三)地方性货币——第三套人民币 第三套人民币于1962年开始发行,由于当时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因此这套人民币的面额都比较小,共有1分、2分、5份、1角、2角、5角和1元7个面值,17种版别。这些面额小的钱币,在当时非常实用,深受百姓喜爱。其中1分的使用频率最高,可以说是50后、60后童年记忆中最多的钱币品种。 目前第四套人币正在发行之中,而第三套人民币已经退市,其收藏价值也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