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编号是CH吗?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明确几个问题:
1、地球同温层(简称同温层)的温度随大气层的上升而降低,在海拔30km左右,温度下降到-56℃;海拔60km以上,气温低于-80℃,达到同温层下界的温度。所以-56℃是个分界点,高于这个值的大气层是同温层。 那么为什么同温层以下的大气层没有意义呢?因为低于同温层的空气几乎不存在了——被对流层吸收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对流层是大气圈的最上层”的原因所在。 所以我们对流层吸收的热量都是通过海陆分布等其它方式返回地球的。而对流层本身的温度基本不受地表加热的影响。
2、大气的热容量远远大于水的热容量,因此对流传热是大气的主要增温来源。 对流传热的本质是对流层大气上下移动产生的动能变化导致的比热容的变化而引起的升温/降温效应。 随着海拔的增加,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和粉尘等固体杂质颗粒的含量都会迅速下降。当高度增加1km时,大气中的水蒸气含量下降约7%,粉尘含量下降约39%。
因为水分和粉尘含量的迅速减少,导致单位质量的大气的热容量(比热容)下降明显。在高温高湿的环境里,其热容量高达4.0J/(g·K),而在低温干洁的空气里,其热容量仅仅为0.53 J/(g·K)。 虽然太阳辐射能到达地球表面的能量是固定的,但通过大气对流传热增加的地面实际热量却是大气中物质(包括水蒸气和粉尘等气体及其所含的能量)总质量的增量的函数,即大气对流传热与大气中的物质总量(含水蒸气质量和微粒质量)的二次方成正比。 在同样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大气中所包含的物质越多,因对流传热作用而增加的地面实际热量就越大,反之则越小。所以天气冷凉还是闷热是与大气中所包含的物质总量相关联的一个物理量。
所以CH其实是一个编号体系。它代表了中文语言环境下,一个完整大气循环条件下(包括海洋影响)的自然地理单元。从极地到两极分布着不同的气候带,在同一个纬度地区,受到洋流影响也有很大的温差。这种整体性是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地理事实。用数字或者字母来标记这种整体性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用CH表示中国是有科学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