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种水如何看?
关于“种”的概念,在宝石学里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它代表的是宝石材料的结晶状态——是晶体的表面形态,跟“质地”有关但却不完全一样。在天然矿物中只有金刚石和水晶等少数几样,它们的形状大致上是一样的,都是晶体,所以“种”的概念用在它们身上没什么问题;但是绝大多数的玉石,也就是软玉、独山玉、岫岩玉之类的,它们的物理性质都很差,硬度都不高,属于“塑性材料”,并不能形成完美的晶体,因此就不能单纯用“种”来描述了。 但在商业上,人们还是沿用了“种”这个名称来划分玉石的品质,只不过用这个概念来分类的时候,需要一些其他的辅助手段。比如在翡翠行业中就用“浓淡”来表示绿色的程度——“种”好且颜色浓郁的翡翠质量就好,反之就坏。其实这也符合大众对质量的判断标准——东西越“浓”(鲜艳)越好,而“淡”则差。
除了颜色的浓淡外,影响翡翠“种”的主要因素还有结构的细腻程度、透明度(水头)以及瑕疵的多寡。其中结构是指微粒与微粒之间结合的方式,如果结合致密,结构就不容易分辨,看起来就很“细”;若微粒间结合松弛,结构就比较明显,看起来就会比较“粗”。当然,这里的“粗”并不是指颗粒大,而是结构疏松,如粒状结构(如图1)的翡翠显然没有纤维交织结构(如图2)的翡翠“粗”。 图1 粒状结构的翡翠 图2 纤维交织结构的翡翠 在自然界中,大多数的玉石都不是单色的,往往都有多种色彩的混杂,这时候就要判断各种色彩聚集的位置(色形),及各种色彩所占的比例(色调)。 在讨论“种”的时候,透明度和光泽是一个很容易引起误会的概念。很多人以为透明度高的就是“水头好”,实际上并非如此。比如说,一块玻璃种帝王绿的翡翠牌,它的透明度很高,但“种”很好吗?其实不然,因为“种”的好坏取决于它在光线下的结构,即微结构是否清晰可辨。一块料子可能因为结构紧密而显得“种老”,也可能因为结构疏松而显得“种嫩”——两者都可能有高透度,但也有可能有低透度。 同理,“种老”并不一定就有高光泽,比如老坑玻璃种的翡翠大多呈蜡质光(油脂光泽),而非明亮的光泽。 评价一块翡翠的质量,主要要从颜色、水头(透明度)、结构和“种”这四个方面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