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发行粮票?
因为建国初期,我国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 经济发展的同时,人口也在急速增长,而当时人民的生活水平比较低,很多人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国家实行了土地改革,鼓励集体耕种的同时,还实行了统购统销政策(对粮食和棉花等主要农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供应的制度),保证了粮食产量并且稳定了价格,此外还为一些特殊人群发放了一些特殊的“货币”,比如士兵的军装票、买火车的火车票等等,而最著名的应该还是粮票,毕竟现在还有不少人保存着珍贵的粮票。那么国家为什么要发放粮票呢?
一是因为新中国建立的初年,由于国际环境相对缓和以及国内经济建设需要,所以并没有大量征收粮食,而是采用了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方法保证粮食安全;二是考虑到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一堆乱摊子以及老百姓生活贫困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所以不得不采用非常规手段来解决燃眉之急。 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但是带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资源不足,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我们启动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和农业税的征收,然而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没能让经济发展的速度减慢,反而更快了,到60年代中期,工业产值已经翻了很多番,可是带来的问题同样也是不可调和的,就是资源紧张和通货膨胀。
为此,我们采取了三个措施来应对这个问题:一是扩大内需,提高消费在中国GDP中的比例(这也是我们后来一直强调内需的原因);二是发动 “大跃进”运动,试图通过高通胀和高税收的方式来压制住需求;三是发行人民币券(也就是后来的人民币),并且以高于市面价格收购金银(1953年到1957年间,共向海外购买842吨黄金,其中600多吨用于回收民间金饰 )。虽然这三个方法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首先,高通胀下居民储蓄意愿降低,大家都不愿意把钱存银行,而当时企业效益也不好,发工资都发不了,于是只好用增发货币的方式支付给工人,这样一来,尽管企业拿到了钱,但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却增加了,物价水平也就进一步提高了,这相当于在原有的问题没有解决的前提下又增加了一个新的问题。而且“人民币券”这种形式也带来了很多不便(毕竟是兑换券,必须有凭证才能购买)。更重要的是“人民币券”的发行势必导致纸币滥发,而一旦形成惯例,想要纠正过来是非常困难的。另外,尽管“人民币券”是对抗通胀的有效武器,但发行“人民币券”本身并不是万能的,如果过度使用的话,有可能造成通货紧缩甚至是经济衰退。
当遇到类似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情况时,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必须采取强有力的刺激手段,此时再回头依靠发行“人民币券”这个老办法显然是不太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