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采用什么透视?
首先,透视是一个外来的画论词汇.在古代,中国并没有这个概念和说法。古代的画论里提及的视角多指视野,而与物理上的视点、视角(point of view)并不完全对等。因此用现代的概念解读古画是很困难的乃至不必要的。 然而如果硬要谈论古代的“透视”问题的话,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1 古人绘画讲究“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这已经近似于焦点远近法了。只是没有具体的数学计算罢了。
2 古人作画讲究“散点透视”。这并不是说每一幅古画都是焦点分散的,而是说在一张画面上可以有若干个参照系。这些参照系可以是自然物(山、树、云 etc.)也可以是人物的眼神、目光所聚之处。
3 古人非常注重构图的“空灵”(宋人用语称“疏密”)。“疏密”并不是仅仅指画面的浓密稀疏,而且指画面中各处“视线的聚集点”的多寡。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即指此而言。为了营造“空灵”的效果,古人常常借助云的流动、山的重叠,以及树木的茂盛等来达到目的。为了填补空白,有时古人在画面中央留有大面积的水面(如山水画中的水景),或是繁茂的树林(如夏山图卷),抑或天空留下大片空白,让观赏者可以灵活地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角度来调整视觉的焦点。这与西方油画的构图原理是有区别的。
4 古人作仕女画,往往要仔细研究她们的眼神表情,因为那关系着整个画面的“视界”和“视线”的走向。而作其他景物,只要稍加注意即可。因为景物本身是由画家主导的,如何安排是自由的——当然也包含“透视”上的自由。所以古人的“透视”其实是比较随缘和不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