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传入中国多少年了?
“翡翠”一词,源于缅甸语,意为“宝石”或“珠母”;而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记载的“翡”字出自明代陆容所撰《菽园杂记》,原文如下 “余闻之土人,谓红者谓之翡,浅红者谓之翠。然今所产,红者名翡,深红色者名翠。 又有黄绿、浅碧之说,盖近之矣。”其中“翡”“翠”色相已经与现今社会中的“翡”“翠”颜色相近。可见“翡翠”之称在中国的出现至少是在明代。
关于“翡翠”名称的中国史,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记载是清初吴其濬(号树庵)在《植物名实图考》中说道: “翡翠属,木本,叶如冬青,有刺……花白,三萼筒,瓣甚厚,色淡黄,内层具紫纹……子如橄榄,光润如珠……此物出云南大理,土人琢为酒杯,光彩夺目……” 虽然书中提到的“酒杯”可能是指用翡翠原石制成的雕件,但是根据现在人们的认识,“酒杯”的说法也是成立的——现在的“翡翠”雕刻品中,确实有很多是以杯饰为主要题材的。
从清代开始,随着人们对玉石认识的深入以及玉材来源的扩大,“翡翠”一词用于指代一种颜色鲜艳、质地细腻、透明度好的玉石材料。 不过由于历史的原因,近代以来人们提到“翡翠”时常常不会和缅北/滇西联系起来,而是将其与新疆的和田玉相联系(参见本文附件一),这种观念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量的“翡翠”料来自阿富汗,而不是缅甸北部和云南省西部。
在中国民众中还有将“翡翠”与新疆玛纳斯县南的“翡翠河”相联系的,因此“翡翠河”中的绿色玉石也被叫做“翡翠”,这种绿色的玉石材料实际上就是碧玉。 综上可见,“翡翠”这一称呼在中国历史悠久而且沿用至今,该称呼早已成为人们认知中玉石材料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