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哪年的邮票最值钱?
80年代初期,邮电部大量印制第三套人民币(1962年版)的邮票,作为邮件的邮资凭证使用。这套钞票发行于一九六二年,由于当时的印刷技术比较低,钞票出现比较严重的褪色现象和油墨印偏的情况,被形象地称为“紫白条”。 后来由于这些钞票的信用严重受损,在1975年和1096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换壳(纸币的纸幅缩小,重新打印新图案),但是仍然保留了一些特征,比如1角钱背面胶印的中国人民银行字样,5角钱正面左侧的凹印面额数字和水印等。
因为这次更换了币面图案,而且当时并没有电脑辅助设计,所以每枚钞票错误的位置都不太一样,错版也就相对比较分散。这使得后来收藏者能够比较容易地对它们进行归类,并因此使这几枚钞票的价格迅速上升。到九十年代中期,一枚完整的80版五角人民币(含水印)的市场价格已经超过了20元,是流通人民币中升值最快的一种。 另外,我国发行的第一代硬币中的“牡丹一元”(2000年)和“梅花五角”(2002年),由于发行量小、设计新颖、材质优良,也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其中“牡丹一元”的价格最高时曾经达到40元/枚。 但这些硬币并不是最有升值空间的,最具潜力的硬币品种要数第四套人民币中的“车床工人”1角硬币,这是因为这枚硬币的发行量更小(仅57亿枚),且从1983年到1988年开始发行,共有5种不同面额的“车床工人”1角硬币,并且这几种不同的面值之间并没有相互配套,导致目前市面上很难见到整卷(百枚一套)的“车床工人”1角硬币。 不过最近一段时间由于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网上支付及小额信贷业务的广泛开展,人们寄信和买邮票逐渐减少,国家邮政局预计,到今年底,全国邮路将缩减三分之一;而与此同时,国际上许多国家的邮局都出现了巨额亏损,英国甚至宣布计划出售纽伦敦市皇家邮政总局等著名建筑。可以预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纸张和油墨的成本将会继续下降,邮票在信息传输中的作用也会慢慢减弱,收藏市场对于邮票的需求量也会随之降低。 所以那些有着特殊意义的、或发行量少的邮票将会越来越有价值——就像现在收藏品市场上对纸币的追捧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