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山水画理论有哪些?

历婧瑞历婧瑞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庄子》云:“视者,形貌之色;听者,声音之色;观者,形状之色。”(《庄子·天下篇》) 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除了依靠视觉、听觉之外,还有很重要的“观”和“察”,即凭借感觉器官之外的“妙明之知”来了解事物。所以《庄子》认为,“心”是身体的主宰,它就像一面旗帜,悬挂在人体的正中央。而耳目之类的感官则似旗帜的附属物,它们只是心的附属体(参见《庄子·庚桑楚篇》) 这种以“心”为中心的感觉认知方法对中国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中国人总是从心底里认为,艺术之美不是感官的刺激,而是心灵的作用。他们欣赏艺术品时总爱说 “领略”而不是“目睹”,因为“领略”需要心灵参与,而“目睹”则是感官的直接刺激。所以尽管我们可能无法亲眼见到王维、董源、五代的顾闳中他们的原作,但我们还是能够“领略”“遥想”这些作品的美。正是因为中国画重视“领略”,从而淡化了五官的感受,才使它的表现语言能够超越时空、超越感官直接与内心相通。

2、宗炳所言:“澄怀味像”——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艺术家应该摒弃一切外在的东西,清空内心的杂念,像和尚吃斋饭一样单纯地“品尝”作品的形象内容。所谓“澄怀味像”就是指艺术家通过清空内心,让形象直接融入内心深处,从而得到一种精神享受。 这一点对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的影响极为深远。后世的中国文人总能找到合适的方法进入“澄怀味像”的状态,比如说在学习书画的同时陶冶性情,这是古人经常用到的方法之一。另外就是借由文学性的语言来进入这个状态,比如我们在读李白、苏轼等人的诗作时就常常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山水就呈现在眼前,正是由于诗人笔下的山水能带给我们这样的感受,所以我们常说某人的诗写得“好”,其实就是好在他能把读者引入“澄怀味像”的艺术境界之中。

3、谢赫的“六法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 这个不用多说了吧……这六条简直就是为山水画量身定做的点评哦!哈哈~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