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的五体是什么时候?
中国书学理论中所谓的“五体”,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概念,而非一个固定的概念。 “五体”这个词的最初含义与“四体”这个词一样,指的是汉字的五种书写形式——大篆、小篆、隶书(汉简)、草书和楷书,这种书写形式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现在也仍然有书法家坚持这样的五体之分;但是现代学术界一般都认为这五类字体并不是中国汉字演变过程中五个截然不同的阶段。
现代学者一般以“笔划特征”作为划分字体的第一标准,根据这一标准,所有的字体可以分为硬笔字和软笔字两类,而所有属于软笔字的字体又可分为繁体和简体两类;然后再根据笔划形状的不同把软笔字分为行、楷、隶、草、篆五种基本体形。
这样分出来的“五体”其实更贴近人们平时所说的“正体”“杂体”或“异体”——它们在现实生活中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传统理论中的“五体”却只有狭义的四种字体。事实上现代书法家很多都坚持古法的“五体”分法,并不使用新起的“四体”。这是因为在现代中文语境下“四体”这个词通常被用来特指简繁字,而简繁字其实是新起的一类字体,它的出现并非源于古人的自觉设计,所以严格来说简繁字并不是传统的五体中的任何一种。
如果仅按照传统的“五体”来练习,则无法兼顾现在日常使用的简繁字,这显然不符合实际;而如果采用新的“四体”分法练习,虽然可以同时兼顾到古今各种字体,但这样做又无法像古法“五体”那样对每一种字体都做细致的区分。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