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中洋红色是什么颜色?
“洋红”不是一个传统的中国色彩名称,我认为是近代从日本语系翻译过来的。类似“洋红”的“西洋红”“洋颜料”等,应该都是指苯胺染剂(一种人工合成染料)出现以后的红色颜料。 而中国传统色彩中是没有“洋红”这个色彩的。因为中国传统色彩是建立在丝绢、笔墨等原料以及由此产生画法的基础上的。而无论工笔还是写意,用墨都离不开用水调和,因此有“墨分五色”的说法——其实就是说,浓墨、淡墨、焦墨之间是可以渐变的,即现代绘画中的“墨韵”,这是中国传统绘画独特的表现力之一。 但使用青绿重彩的壁画和雕刻则例外,如敦煌彩塑与壁画中的红色。这种红不是天然的矿物染色剂染出的色,而是用铅丹(Pb3O4)等化合物烧结而成的,在色相上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朱砂红。这种红色的色相是非常稳定的,千年不变。无论是唐代的盛唐气象还是晚期衰败,色彩都是鲜艳如故的。所以,我怀疑这种红是不是受到外域文化的影响。
当然,到了近现代,传统的中国颜料已经很难满足艺术家创作的需要了,特别是需要浓重的色彩时,传统颜料显得单薄。于是西方颜料进入了我们的视线。除了油画外,还进入陶瓷、印染等其他艺术领域。其中苯胺染料是最早的一代合成染料,它所呈现的红色是非常浓郁的,很能体现“中国红”的热情与奔放。尤其是加入氧化铁后,更呈现出令人瞩目的耀眼红。因此我们可以说,苯胺染料所呈现的红是有一定“中国特色”的。 不过,这种红虽然浓郁,却缺少变化。为弥补这种缺陷,之后又有苯三唑染料(俗称碱性染料)等更为先进的人造染料被发明出来。这些新染料的颜色更加纯正、饱和度高而且着色牢固,避免了传统植物颜料难以调准色相、染后不固色等缺点。尤其适合水粉、水彩等当代绘画材料。现在我们所熟悉的学校美术教材中的彩色插图,大多是用苯三唑染料等人工染料画出来的。这些鲜艳夺目的色彩,正代表了“中国特色”的正统。它们不仅出现在我国的美术院校,而且还风靡东南亚乃至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