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名号还是别号?
古代文人有个习惯,就是给自己取个别称或外号,或者自号某某子、某某翁、某某居士等等;也有自称某山人、某道人、某布衣的。 比如苏轼的自号就有“东坡居士”“苏仙”等;辛弃疾的词里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这里的“老夫”就是他为自己起的外号(这个词里带“老”的字眼还很多);明朝朱元璋建国后,为了证明自己受命于天,特地在宫中修了一座观星台,每晚上观察星辰变化,同时给群臣颁布《御制天文星象图》,并亲自为星象命名,其中就给北斗七星分别起了名字——贪狼星(第一星)叫“魁星”、文曲星(第四星)叫“才星”、廉贞星(第五星)叫“武成王”、右弼星(第六星)叫“少微”、左辅星(第七星)叫“大微”。
总之,古人特别喜欢给自己取别名、外号和表字。 那么这些别号有什么特点呢?一般是这样的:先有名字,然后在这个名字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表示性别、性格特征和志向的语词。如果名字中有“子”,就选一个表达美好愿望的词语加上“子”;如果是“娃”,那就选一个表达活泼可爱的词语加上“娃”。 当然有些别号就不是按照这个套路来的,比如唐代诗人温庭筠,他的别号就叫“温八叉”,因为这位兄弟诗词写得非常好,有一次皇上举行宴会,命他即席赋诗,这哥们儿连喝七杯酒之后,笔走龙蛇,一首四韵八句的诗立刻写了出来,所以后人称之为八叉手。又因为他姓温,名字里面有一个廷字,这个廷字在古代和今天不一样,读作亭,而“八叉”与“廷”谐音,于是就有了“温八叉”的别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