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什么生的书法家?

公孙月涛公孙月涛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同意这个观点,王羲之的书法里充满了“巧”,这种巧是来自于他的“习字方法”。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流传下来的有几十种,行书有《平安帖》、《伯远帖》、《中秋帖》 草书有《初月帖》、《得示帖》、《寒切帖》;楷书有《乐毅论》、《黄庭经》;隶书有《张猛龙碑》;行楷有《洛神赋》…… 这些作品里有他三十岁时的字、有他五十五岁时的字,有他十七八岁的时候的字,还有他十八九岁时写的字——可以说涵盖了王羲之一生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但这些作品中却很难找到他二十多岁的时候(公元346年)的作品,这是因为此时他的书法尚带有隶意,而到了二十九岁时书写《兰亭序》时已经完全成熟了。

那他的隶书什么时候写得最好的呢?应该是他十几岁就写得很好的隶书,如十六岁那年写的《曹娥碑》。 其实我们纵观王家子弟的书法作品,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他们的行书和草书多是他年轻的时候写的,比如他的儿子王献之的书法作品几乎都是他的行书和草书,这应该就是因为他小时候的“笔法”都是极好的,所以无论写什么风格都很好看。 而他的楷书和隶书大多都写于晚年时期。 所以说如果于右任先生的笔法是学习自哪位书法家,应该不是学习自王羲之,而是学习自王献之。

因为要研究于右任先生书法风格的形成,还要从他年轻时的作品说起。 于右任早年入陕以后开始办报纸,以文载道,同时也开始自学毛笔字,他年轻时曾经写过一首诗,题目叫《题墨梅》,这首诗里面有一句“浓阴覆窗日迟迟”,这句话里面“迟”字最后一笔的撇很长,而且出钩特别长,这个笔画的特征和他晚年的字体特征是非常相近的。

另外他的这件作品里“时”“知”“此”“事”等字,都写得很像他晚年时的字体。 其实于右任在民国时候的书法理论文章中多次谈到过晋唐笔法,我们可以从他写的文章里管中窥豹,看到他晋唐笔法的取法来源。

1928年他在谈论学书门径时说 “初学阶段应观历代碑帖,取法乎上”, 又说 “若由碑入帖,必须熟察汉隶,兼学唐楷”。

1950年在谈如何学习草书时说 “草体须得魏晋以来‘二王’真迹,及唐太宗《真书千字文》、怀素《自叙》等法帖细研苦习。” 由此可以看出,于右任的书法是由碑帖双重来源构成的,其中帖类主要以两王(羲之、献之)的作品为宗。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