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书法家涂廷多?
谢邀 之前在知乎写过一次,直接复制过来有点不合适,所以重新打一段。 这个回答可能不能完全达成题主的要求,但希望有所帮助。 首先明确一点,现在“书法家”这个称谓已经是个泛称,不像以前有严格的身份界定(虽然现在也有很多人坚持认为只有书法写得好的人才能称为书法家,但我认为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没有明显分界)。只要是写字的人就可以称书法家;其次,任何字写得不错、能拿得出手的人,都算有名气的书法家。
当然,这样说法有些以偏概全,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例子,来感受一下这种渐变的过程和现状。 我们知道,现在社会上人们评价一个人的文化水平时,通常用“识字”表示。而一个人能不能“识字”的关键在于是否认识繁体字。如果连繁体字都不认识,则被视作文盲,虽然现实里这种情况已越来越少见。
而在历史上,人们对文化水平的认定是有标准答案的——“认得字”不代表你就文化水平高,甚至未必能成为一个书法家。只有认出这些字,才是有文化的象征: 上溯到宋元时期,我们看苏轼《黄州寒食诗》的跋: 可以看见,在宋元时代,人们评价一个人的文化水平,是看你能不能把繁体字写出来。
再到明代,我们看傅山写的《临王居士碑》自叙: 能看到,明代的时候,人们评价一个的文化水平,还是看你认不认得了繁体字。
直到清代,乾隆皇帝编撰《三希堂法帖》,收录了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的行书作品,并在两帖之后都写了长一点的释文,这在乾隆前是少见的。我们知道,乾隆本人是一位书法家,而且著述颇丰,但他却在这两份作品中提到了一个字——识。他在《快雪堂记》中说到: 而在另一件收录于《三希堂法帖》的《唐摹王羲之兰亭序》后,更是专门解释了“识”字的重要性: 可以看到,到了乾隆朝,皇帝已经认为“识别”的字才是有文化的,而写作为艺术化的行为,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书法家影响力的增强。
再说回现在的情形。现在社会上的书法比赛,评选的标准已经是作品是否具有艺术性。而所谓艺术性的评判标准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我们也看到了很多自创书风的书法家获得了很高的赞誉与奖项。 但不管怎么变化,汉字是基础。如果你不认可这点,你根本不可能成为书法家。因此那些写得不咋地,但名气很大的书法家,其实只是营销做得好,或者运气好碰上一两个伯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