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采访一位书法家?
我第一次采访书法家,是采访沈鹏先生。 那还是2013年5月的时候。沈老师当时81岁,住在紫金山庄里面。去之前做了好多功课,也联系好了沈老师的助理。到了沈老师家之后,他的助理先是把我引荐给了一直负责照顾沈老的吴老(吴良福,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部副部长),然后由他带着我去见沈老师。
当时我还在读研究生,年纪很小,大概二十出头吧。沈老师很和蔼,很亲切,还让我坐下,不断地询问我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以及未来打算等。整个访谈进行得很顺利,我也得到了很多启发。 后来这个访谈发在我的个人博客上以后,在书界引起了一些小小的轰动。有人说我的问题问得很专业;但也有人说是吴老让沈老师这么做的,其实他们根本不了解,我对沈老师是多么地崇敬!能够采访到沈老师这样一个大家,对我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即使吴老去引领我进去,我也没有特别惊讶或兴奋的感觉,我只是觉得这是自己的荣幸而已。
第二次采访书法家,是我采访王镛先生。那是2014年的春天,我在清华继续教育学院读研究生的最后一年。王镛先生的工作室在北京艺术博物馆里面。那天下午我和王镛先生还有他的一名学生约好时间、地点以后,早早地来到北京艺术博物馆等候。因为提前打了电话,所以一到时间,王镛先生就从里面出来了。我当时有些紧张,但王镛先生非常和蔼可亲,笑容满脸,而且一点也不摆架子,让我感到很亲近。我们一边走,一边聊,不知不觉就走进了他的工作室。
他的工作室很大,也很亮堂,里面悬挂着他的作品,摆放着各种书籍、印章、文房用品等等。我们聊了一个下午,天南地北的,无所不包。临走的时候,他还送了我一本他的著作《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一直珍藏至今。
第三次的采访书法家,是我的导师刘洪彪教授。我是他的研究生,同时也是他的编辑部主任。有一次学校放假,导师回家时顺道来看我,当时我在清华附中的宿舍里。于是,我就请导师来欣赏一下我的“作品”——刚写的几幅字。导师看了以后,给我提出了很多的修改意见,我们聊得特别高兴。后来这些“作品”都送到了香港大学,现在已经是学校的文物了。
第四次的采访书法家,是我与米骏先生的一次对话。那时候他刚刚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岗位上退休。米先生是一位谦和的中老年学者型人士。我们每次见面的时候,他都很关心我的研究和学习情况,而我则是充满了崇拜,用近乎虔诚的态度对待这次访谈。米先生谈话的时候总是面带微笑,态度和善,即使我问的问题有点愚笨,他也从不显得不耐烦,而是很有耐心地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