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销毁人民币?
我来做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人民币就像避孕套,你不用的时候,可以囤积起来,但是你要真用了(消费了),就得想办法再生产。 否则,你手里放着一堆现金不用,还要制造新的来补充你消耗的,这明显不合理吧;同样道理,你发行了一张钞票就要准备一套相应金额的资产对应这种流通中的货币。如果这种货币数量过大,你就必须用其他方法弥补这个漏洞,比如说增发纸币或者印刷更多的钞票来完成这个“储蓄”任务。当然,你可以通过通货膨胀把多余的钱花出去,但这其实是一种“以纸换钱”的行为——你把印钞厂里的钱换成了别人手里的钱,而最终承担损失的一定是作为消费者的穷人。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所以啊,货币发行量一定要和商品供应总量相匹配,这样才不会造成货币超发(也就是你拿着一堆钱不用,要再生产出相同金额的商品给你补上),或者通货紧缩(没钱花了,我得攒钱,于是大家都不花钱,最后钱都攒到了银行里)。 所以说,适当的销毁一些货币,让市场上少一些钞票,就可以让钞票的价值更高,说白了就是让一张钞票更有钱的味道。当然,这么做的后果就是得增加一些生产的成本,比如说在电子支付时代,这些成本可能微不足道,但如果是人工、纸钞等物理交易方式,这些成本的增加可能就是相当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