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为什么有外皮?
“皮”不是翡翠的专用词,指代范围比较广,通常用来描述各种软玉、蛇纹石等玉石的外层,而在行内经常把硬玉(即翡翠)特指为“青岩”或“翠岩”,其原因是历史原因形成的业界习惯,与目前的科学认识并不完全一致。
目前学界对翡翠的认识采用广义的概念,即包括了硬玉和与之相关的玉石,以及含铬矿物集合体,而硬玉本身是一种含铬和钙的硅酸盐矿物,化学成分为NaAl(SiO3)2Cr2O7·H2O,属于辉石族矿物中的橄榄石亚族,呈柱状或针状晶体,主要产于超基性岩岩脉里。 硬玉是组成翡翠的主要成分,但除了含有少量的氧化铁外,还含有相当数量的氧化锰。这样的成分造成了翡翠在天然状态下具有暗绿色—深绿色的色调,而且由于铁元素的存在,会使得翡翠的颜色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不过,这种色彩的变化并不是很明显,所以并没有影响翡翠作为传统玉器材料的使用。 但是当硬玉矿床受到外力破坏,产生风化作用后,其表面的铁元素会被氧化而溶于水中,随着地下水辗转流动,最终沉积于河床之中。之后经过大量翻砂、淘洗、漂白等程序,部分铁元素被去除,使原来深绿色的翡翠变得清澈亮绿,而且颜色也更均匀。此时如果翡翠的质地细腻,且含有少量透明矿物颗粒,则会呈现玻璃光泽;而如果翡翠中含有较多的黑色斑点或者条纹的话,就会保留一定的油脂光泽甚至蜡质光泽。 但是人们所喜爱的翡翠并不是这样简单的,因为自然界的岩石总是相互夹杂,并且频繁出现其他副矿物,因此往往需要更加复杂的工艺流程才能制作出色泽明亮、质地细腻,同时表面光滑无暇的翡翠。首先需要在原材料中剔除杂质,剔除方法包括重选、浮选、磁选等,当然也有可能无法除尽,形成所谓的“棉”或者“绺”,这就需要雕刻师根据瑕疵的形状和位置进行设计并修改了。 为了增加翡翠的亮度,通常在加工过程中需要使其浸泡在硫酸液中或者镀上黄金。对于表面存在凹坑或者凹陷的地方,则使用油灰填充,然后在抛光之前进行打磨,使之平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