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化石有价值吗?
象牙、兽骨和齿类(包括牙齿和牙根)是史前人类用于制作工具和装饰品的常见原料,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有人使用,但直至新石器时代才流行起来。 其中象牙有雕刻品、项链、手镯等成品,而牙骨及牙髓多用来加工成工具。 从出土文物判断,先秦时期,我国已有人工养殖的驯鹿,用于获取鹿角或角鞘(包被嫩角的外膜)和牙髓。《逸周书》中就有“殷人之礼,秋衅于四牡”的说法,指的就是用公鹿的獠牙作为祭祀用的礼器。到了汉代,中原地区有种植象牙的习惯,《南齐书·蛮夷传》里就曾记载了“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益州献番人,自言能种象牙”。
唐宋之后,象牙制造逐渐成为民间手工艺中的一个重要种类。明代刘侗、徐师曾在所著《帝京景物略》中也提到:“(象牙)雕园亭、花竹、人物……诸式,大者不过五寸。每片厚一寸,宽二尺许;小者,厚薄仅一分,宽尺余。”可见当时工匠已经能够对象牙进行精细的雕刻。 由于天然象牙的原料极为紧缺,到了明清以后,人们开始采用人造象牙。据学者考证,这种人工合成的人造象牙有可能由广东地区率先出现,而后传入江苏、浙江等地,并在全国普及开来。
至迟在明朝中后期,中国已经有了用象牙雕刻艺术品的行业,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艺体系。 北京昌平明朝太子墓中发现的象牙雕花板、广东番禺明代瞿汝夔(1587-1649)墓中出土的象牙刻花板和福建福州明代郑和(1371-1433)墓中出土的浮雕莲花须弥座,都是国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象牙雕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