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直改第五套人民币?
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在设计货币的时候(尤其是主币),要追求“防伪”是十分困难的。 因为人类肉眼所具有的辨识能力极其有限,而现代造假技术又十分高超。 即便是国际公认的“防伪水平很高”的美国硬币,也经常会出现假币。 比如1964年,美国发现了20亿美元面额的假美钞;1974年到1983年间,美国的银行系统共清理出近5亿美元的假钞;1992年至1995年的3年间,共有价值10亿美元的伪钞出现在美国的市场上。 而我国的情况也不比美国好多少。 有专家就曾经指出,目前伪造的人民币纸币和真币的防伪特征有百分之九十的相似度,而假人民币的印制装备和技术则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其次,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的钞票在流通中确实出现了被恶意裁剪、涂改成假币的案例。 比如说,2004年,上海警方发现有人将50元面值的人民币剪成数片,再重新粘合,制成假钞。 而这种通过手工手法制造的假钞,其制作过程与真的人民币差别并不大。
最后,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问题——货币作为重要资产的载体,其防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由于人力物力限制,完全靠政府是难以完成对庞大资产载体的持续防伪工作的。最好的做法便是让商业银行也参与到其中来。因为商业银行直接接触社会公众,最了解公众的货币需求,同时也有能力收集到最新的伪造信息。于是央行便与商业银行共同设计了这套“边发行、边回收、边更新”的改版方法。 当然,这种方法也有其缺陷之处。那就是在频繁换版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增加公众兑换零票(即小面额纸币)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