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化石有什么价值?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化石”这个词可能并不陌生,但你可不一定会判断一块骨头或一片树叶是不是化石——只有经历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物质才可能形成化石。不过,你很可能想不到,我们身边处处都有化石,甚至包括我们吃的鸡蛋——鸡蛋的蛋黄就是我们所说的“卵黄”,而蛋青部分则被称为“蛋白”,它们都是由原始生命体的细胞器演化而来。
182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布朗首次提出了“卵黄”和“蛋白”这一对反义词。在拉丁语中,“Ova”是指蛋,“Testa”指的是蛋的轮廓。由此,我们得到了“ovate(卵形的)”“testose(带壳的)”以及“ovoid(卵状的)”这些单词。
后来,法国人为了表示“egg”这个概念,创造了“œuf”一词。虽然读音很相似,但“œuf”的意思却是“无生命的物体里的小球状或椭圆状结构”——这恰好描述了我们在厨房里看到的鸡蛋的形状。英语国家的人用“the œuf trick”来指代“愚弄某人”。
如果你仔细观察过鸡蛋,你可能会发现一些特别的情况:有些鸡蛋的蛋黄非常大,几乎把整个蛋都占据了;另一些鸡蛋的蛋黄则很小。这跟禽类生殖系统有关:当雌禽处于生育状态时,其卵巢会分泌含有细胞的粘液,这些细胞构成卵膜,并产生卵黄素,从而形成一个黄色的卵细胞。而蛋黄正是由这个卵细胞形成的。如果卵膜受损或在孵化期间变形,就会产生白色蛋黄。 事实上,大多数哺乳动物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都需要一种类似蛋壳的物质来保护。在子宫中,孕鼠的消化道会产生一种钙盐沉积,形成类似于蛋壳的结构。一旦分娩,小老鼠就会吞下这些钙盐,形成带有硬质外壳的“蛋”,然后通过蠕动转移到食道底部,从这里慢慢将其推进咽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