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锣有收藏价值吗?
“铜锣”和“镗”是两个不同的器物,“铜锣”是指用铜或青铜制造的圆形片状乐器;而“镗”主要指的是古代用于军乐的金属性吹奏乐器。虽然这两种乐器外形相似,但功能不同。 关于“铜锣”的最早记载见于东汉王充所著《论衡·艺增篇》:“鲁般,齐人,巧于画,文师弟子也……作碾车、磨牙、漏刻、铜锣等器”。这说明至少在汉代已经有了铜锣这种乐器了。
唐代段成式所著《酉阳杂俎》中有这样的记录:“破铜为板,或以墨绘花纹,敲之成曲。谓之‘铜板’。”说明当时已经有人把破碎的铜板加工后重新做成音乐的器具了——这也算一种废品资源再利用的方法吧^_^ 宋代时,一些文人雅士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各种奇珍异宝,甚至包括乐器,并加以著录。宋徽宗赵佶著有《大观茶案》五卷,其中卷二收录了许多宫廷中所使用的乐器的图样,其中有“铜锣”的画象。
元代陶宗仪著《南村辍耕録》中收录了一首元末诗人杨维桢所作的《铁笛·序》,其中提到“余幼读《南越志》……有铜锣、铁笛焉”——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有关“铜锣”二字连用的记录。可见在元代,这俩字已经成为专有名词了。 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陈耀文著《天启淮扬志》中记录扬州地区的情况时说:“花鼓,以竹篾扎成一骨架,涂以彩色,饰以鱼龙鸟兽之形。击之以木,大如栲栳。其声铿铿锵锵,嘹亮清越。”“铜锣”的外形至此基本定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