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鸡碗有价值吗?
“鸡”与“吉”同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鸡”一直是吉祥的象征。在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上,就有刻绘着“鸣鸡”图案的二立人方鼎;在汉代的画像石和砖瓦上也常见到“雄鸡报晓”、“引颈长鸣”等图案。 至于公鸡肉嘛……那可是相当不吉利的。《礼记·月令》中说,季春之月,“君子斋戒,处必掩(关门)户,身无所闻(不见),目无所见,耳无所闻,退工血除于后(前)。”为啥呢?因为公鸡肉有“腥气”,不吃就会“犯杀(死)”。
到了现代,尽管人们已经不再迷信,但“鸡”的形象还是受到歧视。比如人们说“嫁不出去的闺女叫做‘鸡’(嫁鸡随鸡)”,“女人就像公鸡屁股上的毛——又尖又长”等等,总之是言及“鸡”必含贬义。 有人建议把国徽中的“鸡”改为“雁”。理由是:一、中国自古就有“鸿雁传书”的说法,用“雁”代替“鸡”更贴合实际;二、“大雁”比“公鸡”优雅多了! 但是,这种改变却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认为,“中国以鸡代雁,有‘家’的意思在里面。象征家庭和睦(鸡飞不到外边去),象征妇女在家的地位(母鸡领着一群小鸡)……”于是,我们现在的国旗和国徽上,依然保留了这个带着些许迷信色彩但却寓意团圆和谐的“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