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袈裟还有价值吗?
题主真是有心,居然能把一个死物带到网上让大家一起鉴定一下。不过可惜不是真迹。 首先明确一点:真迹是不存在的——除非你把乾隆帝的睡衣算进来(当然,这睡衣也是宫中女绣工辛苦一夜的成果)…… 清制,天子之服由五部分组成,披肩、袍身、大袖(或称“长袖”,是时无“侍卫”之名故无“补子”)、水脚(即下摆处)、扣袢。
其中披肩和大袖有严格的规定,据《大清会典》载,披肩色多用石青(深蓝),绣金龙四爪(片云),大袖色用湖色(粉蓝色),绣金龙五爪(团龙)。又有规定说,皇帝在郊坛祭天以及朝日、夕月的时候,要穿衮冕(此服饰于今天来看已不可见,只有故宫珍藏的一段袖子可以窥斑管豹)。
按清制,只有亲王以上才能穿用五彩丝线和宝石装饰的袍子。像福康安这样的郡王也只能穿用彩缎和金线绣制的袍子。至于一般的亲王、郡王的儿子则只能用纱绢、棉布等材质来做衣裳,并且不能使用彩色,只能衣用黄、绿两色(黄色为正色,绿色为间色)。而且除天子外,其他人不得穿用带有吉祥寓意的图案,如“五福捧寿”“八吉祥”等等,这些都是清初就定下的规矩,到后期并没有多大改变。所以题中所言“吉祥图案”应是无稽之谈。 而“披肩”一词可能并不准确。因为清初制度,天子之大帔(即“披肩”)与命妇之大褂儿(相当于“旗袍”)是连为一体的,统称“霞帔”。据《大清会典》载:“坤道六岁生子加霞帔一。九岁增冠霞帔。十年大婚,尊显之,其式后垂十二旒珍珠玉翠为之。”而到了乾隆年间,又定制妇人“常服”之“大褂儿”(也就是普通“旗袍”的前身),并以此作为“便服”(日常穿着),而将“霞帔”作为“礼服”——虽然这时人们已经不把“霞帔”拆开了当上衣披搭着穿了!
题中的“披肩”有可能是指今天的“外套”或者是“小褂儿”。如果是前者,那么这件衣服肯定是假的;如果是后者,那这件衣服可能是用“剃头刀”之类的器物从废料里挑出来的(一般布料残片都是整匹的)。 因为从嘉庆开始,宫中就有了自己养蚕、做蚕丝刺绣的记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