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通宝满汉宁价值多少?
“康熙通宝”是清朝入关后所铸造的第一种铜钱,共有14个铸币局厂铸造,但由于工艺水平及铜料的成分不同,每个铸币局厂所铸的“康熙通宝”又各有差异,这些差异给今天的人们研究清朝初年的历史、地理以及民俗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依据。 除了个别局外,一般的“康熙通宝”都是背面没有刻字的。在它的正面既无汉字,也无满文,而是打上了一个漂亮的满文“苏”字(也有个别打的是“福”,“苏”或“宝苏”),而它的反面则刻着“康熙通宝”四个汉字。这种钱因为正面有“苏”字,故常被称为“苏式钱”;而反面无字的,则称为“广式钱”。
“康熙通宝”的材质为铜锌合金,但含铜量不等,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大约从80%-90%之间。它们之间的重量也存在较大的差别,最小的仅重2.5g,最大的却超过6g。
目前,民间收藏的“康熙通宝”大多以“广式钱”为主,“苏式钱”较少见。不过,据文献记载,当时的“康熙通宝”是由工部统一制作标准式样,然后发送各省驻京办事机构,委托户部发行给各钱监铸造的。也就是说,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各种版式众多的“康熙通宝”,都是由一种标准样币发展而来的。
至于它们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为制作时磨损造成的,有的则是由于流通中腐蚀严重所致。总之,我们现在看到各种不同的版别,正是由各种原因造成的,从而使得它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随着清代政治中心南下杭州,同时随着江南经济的崛起和棉纺织业的发达,大量白银输入中国,使我国货币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以银锭为代表的钱银制逐渐取代了以铜钱为代表的金属币,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于是,乾隆以后铸行的“嘉庆通宝”“道光通宝”等开始,背面的汉字不再出现,全部改为满文,从而成了“满文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