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老窑瓷价值高吗?
“老窑”两字值得深入分析,本人就长期关注古窑址保护、古代制瓷技术等。 先说“老”,从时间上说,通常指民国以前烧造的瓷器;从空间上讲,常指河南、江西等地。 老一词的用法似乎并无明确界碑。不过,依笔者经验来看,凡号称老窑者,其制作年代必在民国的二十年左右(1930s)甚至更晚。
再说“窑”字。按字面理解,凡窑者,必定是以烧造陶瓷器为主的场所。但问题是,在中国历史上,先有陶器后有瓷器,先有土窑后有砖瓦窑。而且,从考古发掘资料来看,先秦至汉唐时期的窑址以烧制陶器为主。人们常说的“窑”,大多是烧制陶器的窑场。到了宋代,由于烧制青白瓷器技术的成熟和普及,浙江、江西等地的民窑开始大量兴起。这类窑因为规模较小,设备简单,往往不被史籍记载或仅被略作提及。在很多人的认知中,会把所有宋代以后的烧造陶瓷的窑场都称为“窑”,而忽略它们之间存在的时代差异和地域特征。
山西老窑的“窑”字当指前文所述的南方地区的民窑。这类窑场的最大特点是不受官府管制,可以自行选择原料来源和销售渠道,因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市场价格的变化,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由于不用像官窑那样为朝廷烧造贡品,所以这些窑场可以自由选择原料搭配和工艺流程,能够充分结合本地实际,发挥本土优势,将当地出产的原料或半成品加工成形,再经高温烧结成陶瓷器。这就导致了这类窑场虽然数量众多,却各具特色。产品不仅满足本省需求,还远销他省乃至国外。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这样的“窑”也逐渐被淘汰和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但客观上,它们的存在发展和对外贸易,无疑是为中国古代经济史上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