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铜胎掐丝艺术品值钱吗?
题主说的应该是“民国掐丝珐琅器”,而不是什么“铜胎掐丝艺术品”。 先给出答案,真品的话,价值相当可观了。 清乾隆以后,宫廷造办处就开始为皇室及宫中大臣制作珐琅器,不过这时所用的珐琅料是西洋进口的颜料和珐琅料,做工也是欧洲风格的,称为“洋蓝”(或“西洋靛蓝”)。到道光年间,清宫造办了开始使用国产的苏浙一带的彩石作为着色剂,烧制的珐琅彩器皿。这种用国内原料制成的珐琅,称为“京蓝”。
到了晚清民初,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北京成为全国的文化艺术中心,一批有识之士意识到传统书画艺术的市场潜力,开始投身其中,并渐渐形成了一个以京津为主、辐射全国的书画市场。
在这种大环境下,有人将目光投向了工艺水平较高却价值不被认知的珐琅器,开始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也有人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刻意制造假古董。这一时期,真假珐琅器的区分变得至关重要。
20世纪初,叶恭绰在《全珐琅器》一文中,对明清两代及民国的珐琅生产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并给出了辨别真假珐琅器的方法。他提出,鉴定珐琅器首先要掌握其发展的规律,即“由繁入简”的过程,其次要看纹饰(图案)是否清晰;最后还要看釉质(即颜色)厚薄是否均匀。同时,他还特别强调鉴定时须仔细观察,特别是纹饰的边界处,因为此处最容易做假。
经过他的倡导以及后来的学者们不断的总结提高,“看纹饰”“看色泽”逐渐成为了鉴定新老珐琅器的两条基本准则。这条标准也被后人普遍接受并在实践应用中不断丰富完善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