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有望远镜吗?
先说答案,有的!而且非常先进。 1935年7月28日《申报》登载了这样一条新闻:“英制最新式雷达装置沪上装配成功”。该报道介绍了英国马克奈尔公司总裁葛拉罕来华之事,并特别提到,这位总裁带来了该公司最新研制的雷达装备。 那么这种号称当时世界最先进雷达的装置,长什么样子呢?
根据美国著名中国近现代史学者张戎所著《红色中国报告》(The Long March of China's Red Army)一书中的插图,这个叫做“W.T.F”的无线电导航仪,其实就是一个直径近一米的金属圆盘,中央有一条带齿的槽,上面安着一个旋转天线。这个圆盘被安放在一根木杆的上端,下面由一架三脚架支撑着。
据张戎描述,这种无线电导航仪能探测20公里以内的飞机和25公里以内航行的舰只。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无线电波在空气和水中的传播特性来追踪移动的飞机或船舰。 那么这种无线电设备是如何运作的呢?
首先,一个发报机通过电波发送信号给设在南京紫金山上的观测站;然后,经地面转送,信息来到位于上海的中央广播电台;最后,由该台广播发射的信号传到海外。接收站将接收到的信息传递给位于山西的国民革命军第4集团军总司令部,从而实现对飞机的远程控制。
除了军用之外,民众也可以方便地使用这项技术。1936年1月5日的《申报》就刊登了一则广告,介绍了如何使用这套系统来定位航行于长江内的轮船的位置。 从这条广告上看,这套系统从研制到投入使用,过程相当顺利。而由英国最高规格的代表携带这套装备来华,也显示了英国人在电子技术领域对中国开放的姿态。可惜好景不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这些先进的电子仪器大多被运往四川,此后辗转迁往昆明,在西南联大等地继续发挥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