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御医有谁?
陈修园(1753—1823年),字良荫,号岐黄寿人、星桥散人,福建长乐人。少时孤贫,在乡里以牧牛为生,兼洒扫祠堂,兼受书於名儒蔡渊如,诵朱子、程子、张南轩、薛士龙、陈确、陆九渊之书。稍长,就郭柏荫读书於夜月书屋,凡《三传》、《左传》、《史记》、《汉书》、杜诗、韩文、司马相如、班固、张衡、范晔、陶渊明,以至於《通鉴》、《资治通鉴》、《纲目》、《逸周书》、《读书敏求记》、《日知录》无不卒业。后从吴屏淮游,遂精医,兼通数术。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举乡试,就医学於桐城吴谦,谦病卒,续受业王士雄,名冠福建。
曾任泉州府学训导,福建泉州医事不顺,陈修园去而之北京隐居,以著书、诊病自娱,绝口不谈医,亦不轻以医传,门人请益益深,不得已而为言曰:“读仲景书必知医,读李东垣书必中诸忌,读徐灵胎书必不溺俗,读黄坤渊书必脱化经义,读陈修园书必有济世实学。”
主要著作有《医学读书记》、《医学实在易》、《脾胃论》、《伤寒论注》、《内经章句浅注补正》、《神农本草经读》、《金匮钩元》、《医药启蒙》、《疗伤秘旨》、《妇人大全》、《小儿卫生总论》、《痘疹传薪集》、《痘疹辨证》、《妇人良方补遗》等30余种。
萧慎三(1744—1830年),字仲仪,号莲裳,又号香泉,浙江钱塘人。生性寡欲,不畜妻孥,买屋九间,分为三舫,终日著书读医,从学者常满幄。先后受业於陈耕道、徐紫藤、闵继宣,博通儒医。性好医,尝视患者舍其轻,舍其重,而独疾亟,以为非疾亟也,疾去而起之;疾不去,则死不治也。病家索方,必手自调,谨详治之。医家多慕其名,负笈从问,座下诸生三百馀人,一时名重於江南。经义、章句、诗词皆精妙,其论经曰:“六经者,六艺之梯航也;医书者,后人之津梁也。”以之教学者,多宗此经。又曰:“读医书者,必博而后精;为医者,尤贵有识。”治痢疾,不拘时疫、流行、疳积、脓血,凡十四证,皆两剂而愈。活人无数,名扬四海。
江逢辰(约1763年前后在世),字孟虎,号梅溪,江省南昌人。年十三,补县学生,年十六,补府学生,年少负笈从陈修园游,尽得其学。性嗜学,读书数校而皆通其义。尤好读奇书,谈兵、医、卜、律历、声韵之学,靡不精熟。自言秋夜独处,每读《说文》卷末语,见“七”之部,引《易》贲象会通之义,忽得一理洞然,恍恍惚惚,如在镜中见影,得未曾有。
卒业医桑梓,公府为创药局,任医王所,甚著成绩。尝言:余之医,学於陈修园先生,先生教人读《内经》与《伤寒论》,而尤重《神农本草经》,谓药仅三百六十五味,有石、草、谷、菜、果、木、金、土等类,有酸、苦、甘、辛、咸五味,而《素问》、《灵枢》、《汤液本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皆生药。至刘守真,乃於诸经中酌采神而疏之,以药三百六十,分四时、十二月,合王庭晖《伤寒六经发汗论)》,遂为《医学中诸论说》,因广衍其说,名为《伤寒本草》。由是服克伐之剂,不可缺於和剂,如攻错必以饴煎,而於大黄、芒硝、虎杖、木通之属,无不节短义当,其用药之妙如此。
江贯道(1782—1853年),字于洲,一字于洲外士,室名养一轩,安徽泗县人。自幼好学,工诗善书,长於医学,医学名《伤寒贯道》,曾为山东学政丁彭辑《伤寒论》,并为之序。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中举人,任山西繁峙、赵城知县。因亲老弃官,守之五年。归田后复起,补济南商河县,未任,卒。
江于洲为清代著名医家。精研医理,学术精湛,长於临床,医名远扬。其研究《伤寒论》有独到之处,并深受中医经方理论影响。主张“师经法汉”、“通经明汉”,治病“依经、遵古、师今”。治伤寒、温病,主张“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并注重调查研究,治病务求实效。对温病学说,既重视又批判。治学严肃认真,主张“读方必读用此方之人”、“读书必知得失之处”。对中医教育事业,致力甚深。
主要著述有《伤寒贯道》三卷、《伤寒论序》、《伤寒论驳》、《伤寒论补》、《伤寒医案》、《脉法精详》、《伤寒捷法的》、《医学纂》、《医经秘旨》、《百药图说》、《丹溪治法纂》、《三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