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希宁作品多少一平尺?
于希宁先生是我国杰出的艺术大师,擅画花鸟、动物、盆景,兼工书法、写意人物,是受世人尊敬和爱戴的一代宗师,在海内海外享有高名。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他的绘画就远渡重洋,先后在柏林和曼谷各国展出、交流。70年代,国内曾四次举办他的作品的展览。于希宁先生更是历代师朋友们所仰慕的,徐悲鸿先生曾经对其画给予很高的评价,说:“用笔苍郁浑厚,现代国画家中,甚少见之。”
于希宁生于山东平度,自幼在家乡受民间艺术熏陶,酷爱绘画。1936年,考入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美术系本科,师从张宜孙、徐悲鸿、高希舜、江寒汀、施仲君、顾坤图、唐焕章等名家,1942年毕业,任青岛大学的美术先生。1946年,去香港参加新中国画运动会,与傅抱石等著名画家共同创立中国民主青年美术委员会,并任执行委员。解放后,1951年调济南,任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1982年离休。
于希宁先生的花鸟绘画艺术高度成熟,自成一家,在传统的基础上融汇新意,题材、技法、风格别开生面,尤其重视对生命的探求。他说:“艺术家不仅要塑造形象,更重要的是寄托情思,这情思就含存在形象之中。”
于先生作品的最大特点是:形神兼备,意境深远,以书入画,以诗入画,既重传统的功力,更重生活中得来的灵感。古人云:“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完全吻合于先生的画趣。他的花鸟画作品中多有题诗,其诗境与画境相吻合,读其诗如见其人、闻其声,如置身其境,给人以深刻印象。于先生的书法、绘画、篆刻均别具一格,堪称一流。特别是他的花鸟画,既有传统功力,又有创新神韵,堪称一绝。
于先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追求完美,即使在很小的一幅画中,他也力求表现出最细微的形态和物象,通过局部的细节刻画,充分反映出画面的整体意思。他曾说:任何一个细节,在整幅作品里都是不能忽视的。《春到清香》《艳春》《晨露》《冰肌玉骨》《丹枫迎秋》《初夏》《秋日恋情》等一系列作品,都是于先生精心创作的,堪称花鸟画的佳品,描绘生机盎然的四季景色。
于先生一生致力于国画研究,其绘画风格及理论体系,继承传统而有新创。他强调艺术家要深居静观,深入生活,以生活汲取的灵感,丰富作品的内涵,强调师法自然,师法造化。他在六十余年艺术生涯中,始终秉持这一艺术观点并身体力行。他的很多作品是取材于自然,师法于客观事物,又经过艺术加工,升华了自然的本来面貌,使观赏者从中受到了极大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