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背云有什么讲究?
背云是清代铜钱的特殊符号,每个钱局开铸嘉庆通宝时,都由户部确定本局钱文和铸字的风格,同时规定铸钱的花纹。花纹有星、月、台、斗、云、杂宝等,规定铸造嘉庆通宝时背面花纹只能有一种,在某钱局所铸制钱上,背面只能出现所规定的某一花纹。后来因为铸钱局多量大,为了便于区分钱局和辨识真伪,清廷又下令更改铸钱式样,开始在钱背花纹下加铸铸局汉字简称,称为背汉文钱;后来又改为在钱背花纹下只标注各铸钱局的简称的汉语拼音字母的第一个字母,如“京”字的第一个拼音字母就是“a”,这局铸钱的铜钱背面就在所规定的花纹下加注拼音字母“A”。这就是所谓的背文钱。
嘉庆通宝背云
清代以前的铸钱,背面一般只有文字或者光素无文,只有少数钱文在背面铸有星、月之类的图案。从嘉庆铸钱开始到清代末年,铸钱背面均有图案,如星、月、台、斗、云、杂宝等,一般称为背星、背月、背云、等等。之所以铸这些图案,一是为了美观,二是在铸钱时,防止钱背粘模,在钱背上铸制图案,以便铸造后,钱和钱模自动分离。三是铸钱局多了以后,以图案和背文来区别钱局和辨识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