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是谁的书法作品?
醉翁亭记全名《 欧阳修醉翁亭记》,为苏轼41岁时的作品。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贬官到黄州,在黄州期间,他常常来到赤壁矶头游览眺望。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写了脍炙人口的前后《赤壁赋》。同时他也游览了黄州国博山上古铜雀台,作《古铜雀台赋》。接着,他把唐代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也书写了一遍。于是,就有了鼎鼎大名的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和《醉翁亭记》。现在,前者尚存但后者已经失传了。
宋人孙觌见到此帖后有跋云:“东坡《醉翁亭记》跋尾,余顷年获其真迹,惜不传。次山之文,东坡之字,可谓绝代之二美也。使付之云烟而莫之睹,此不几上天之宝,而沉于沧海也耶。此书非但一郡之传宝,盖天下学士之所共珍也。”从孙氏跋语看,此卷在他之前或许还有刻本流传于世。南宋时陆游也曾见到此帖,记入《老学庵笔记》一书。《宣和书谱》《清异录》《铁网珊瑚》《平生壮观》《墨缘汇观》等书对此帖均有记载。由此我们可知,此书唐代时即已有刻石。南渡以后尚存,至元初失其下截,残损400余字,由赵孟頫补书。赵补刻本存世,现存于上海碑刻馆,刻在悬崖峭壁的岩上。明嘉靖九年(1530),知府崔铣得到原石上截,命州判叶孔嘉勒石建亭,崔铣书“古石刻”三字,知府张守中书“宋碑亭”三字,后毁于兵。万历二年(1574)刻石移置醉翁亭。万历二十六年(1598)和清康熙、同治年间曾三次重刻。今仍存琅琊山醉翁亭院内,皆有“嘉靖庚午”(1530年)崔铣题记,有磨损嵌入石栏中。
由此我们猜测:1、上卷原石在北宋南渡时丢失,南宋时所见应是拓本,故陆游才能看到而不奇怪。2、残损的部分应该不会是“不几上天之宝,而沉于沧海”之句。3、现存赵孟頫补书本不是据孙氏所见之真迹。4、据以上所述,在宋代还有另外一种刻本,传到明代再遭兵火。5、原石所存上截在明代嘉靖时出土,但已不全,明人将此本刻于醉翁亭后,此本应接近当年苏书原貌,只是不全(约600字)。
据以上考证,赵孟頫补书本应不是所见原迹,而应该是据孙跋所见本的拓本所补。此本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传世还有几处赵补宋刻本,有嘉靖和万历本两种(在琅琊山醉翁亭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