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钱币一文是多少?

澹台诚悦澹台诚悦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钱最初是按重量来计算的,十文为一钱,十钱为一两。一“文”本来是量名,后来就成为实际的单位名了,变成多少钱多少文。清代制钱以枚为单位,一枚为一文,一千文为一吊。在清代中期时,在南方各省,制钱1000文等于制钱1串。而在北方,则是800文等于一串。

在清代,白银和制钱是两种主要货币,在价值上白银以银两为主要单位,而制钱则是一文文计数进位的,彼此之间有固定的比值,即1000文=1000文钱=1吊钱=1吊=1串=1两银=1两。

清初每枚制钱重一文铜,民间通称制钱为文,由此一枚制钱亦称一文制钱,千枚制钱为一贯或一吊,等于一两银子。实际上清政府在铸造制钱时没有严格按照一文铜重铸钱,前期铸造如顺治通宝,其重七八厘至二三文之间都有,后期制钱每枚只有五厘文重,所以一两银子折制钱数超过了一千文,民间俗称“平”,如“京平”每两银子制钱的值数是一千六百多文;“湘平”为二千多文;“赣平”、“鄂平”为一千八百文等等。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