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宝石几钱一克?
随着清朝末年社会政治经济的急剧变动,银钱制的矛盾日趋尖锐,钱贱银贵不断加剧。从光绪中期起,出现了“金贵银贱”的怪现象,银价不断下跌,金价越来越坚挺。因为黄金比较稀少,而且不易磨损耗蚀,又适于长期贮藏和转移,易于变现,人们都喜欢用黄金来存贮财产。结果各地金价涨势凶猛,广州从光绪十一年(1885)、北京十二年(1886)每两银7钱涨至20年代5—6两银,涨幅达五六倍。黄金市价不断上涨,银价却持续下跌。当时市场上1两银子的市场购买力只折80—90文。由于制钱质量恶劣,其社会购买力更是微不足道,人们不再愿意使用制钱,而是争相用银或黄金交易。货币制度的矛盾和混乱严重地影响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动荡。
20世纪初年,清政府为整顿币制,解决铜价剧涨、铸币赔损和银根奇紧困难,先后采取了开采铜矿、停止铸造大钱和发行银币、纸币等措施。从1900年起,先后在广东、吉林、湖北、河南、天津等地开采铜矿,并拨款在上海、湖北、吉林等地开办铜厂。又于1906年颁布《钱币章程》,停止铸造大钱。1908年颁布《整顿圜法章程》,规定全国鼓铸银币权归中央政府,一律改用印花银币;印花银币分库平七钱二分、三钱六分及一钱四分四厘三种,在天津设铸币总厂。为了增加货币流通量,还发行不同版面的纸币,并规定印花银币可作纸币本位(亦可作制钱本位)。
特别是辛亥革命爆发,清朝土崩瓦解之后,地方政权各自为政,各省都铸行银元、铜元和纸币,有的铸造银毫和铜毫。银铜铸造币种类繁多,样式不一,铸额激增。以银元为例,就有清朝的“光绪元宝”和“大清银币”,又有革命军政府铸造的“军政府造四川银币”等,还有袁世凯盗用民国国号的“袁大头”银元。各省银元成色不一、重量不一,互不通用。如当时四川通用的有库平一两、七钱二分、三钱六分等不同重量和不同成色的银元,各省纸币各行商号也纷纷印发各种流通券或钞票,良、奸币充斥市场。币制极端混乱,严重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妨碍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制度的混乱是清末社会经济极端混乱的一个重要标志。
清末币制混乱,度量衡制度也失去控制而紊乱不堪,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统治土崩瓦解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