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花瓷器始于何时?
其实早在宋代,就有将金彩、银彩、珠宝等粘在陶瓷坯体上进行烧制,但这还未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釉上彩。如果按照真正意义上的贴花瓷说,它是在明代宣德年间开始出现的。明代宣德年间的彩贴瓷,是在已经烧好的三彩器上,利用加彩的技巧,将涂有釉彩的图案,粘贴在三彩釉面上,然后再入窑炉中烧出来的。所以说,彩贴瓷是产生在三彩釉装饰瓷之后的。
不过,那时的瓷贴花还只是处在初创阶段,制作工艺粗糙简单,而且由于生产水平的限制,瓷贴花的烧制不能和下面的器物一次成型,必须分成两部分烧制,然后粘合成型,这样,瓷器表面就会出现与器物不融合的现象,有脱节感,这从明代的彩贴瓷,尤其是清晚期和民国时期的仿品上都可看出。
到了清代乾隆时期,瓷贴花制作工艺十分精致,其制作方法是:将预先单独成型、彩绘的图案制作成薄片,粘贴在已经成型的器物上,经二次烧制而成,由于图案制作精巧,在瓷器上粘贴时很薄,粘贴处几乎看不到任何突起,浑然一体,不仔细观察根本看不出来,这些特点正是制作精良的瓷贴花精品所特有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