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瓷器落款都有哪些?
古代瓷器落款首先从书写形式上分为"堂名款"和"人名款",而堂名款中我们经常遇见的有"宣和"、"成化"、"嘉靖"等,而人名款中则更多了,"赵子玉"、"唐伯虎"、"沈周"、"徐渭"等都是古人们常用的落款。从落款的字体看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等。而如果按照落款位置分类,则有了底款、侧款、器口款等。而由于古时候制瓷工匠文化水平的限制,所以,我们在瓷器上常发现落款中有许多错字、异体字等。如在书法中经常使用的"乾隆"应作"乾隆",在瓷器上经常写作"乾隆";在书法中,应为"大清雍正年制"在雍正朝的官窑瓷器中却写作"大清雍正年造";在书法中正确的字应为"正德",在正德朝的瓷器上却书为"正德"。这都是由于窑工受文化水平的限制,按照汉字的结构书写所致,我们切不可轻率的当作错字对待。这种现象在明清两代的民窑器中尤为常见。再如,我们在品评古陶瓷时往往把"民窑官款"视为鉴定作伪的首要前提,这实际上并不全对,由于民窑的生产大多从属于官窑,所以从民窑在产品上打有官窑款也是不足为怪的,应视为正常。
综上所述,在瓷器鉴定中,落款只是一种次要的标准,我们对鉴定一件瓷器的真伪,应当将器型、胎釉、画风、款字等综合考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鉴定结论的准确性,切不可厚此薄彼,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