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披麻挂灰家县吗?
官位有正途(进士)、异途(捐纳)之分,至于衙门具体办事人员,更是分常缺和特缺。
常缺,指在一般衙门任职,如各部堂官、司官,府州县的主官、下属等;特缺,指在特殊衙门任职,如内务府三旗衙门、神京城内的衙门等。常缺可以升转,特缺却不一定。
常缺如果升转有碍,可改为特缺;特缺如果降级,也可改为常缺。
特缺人员虽然待遇丰厚,但是想再升迁的话,却比常缺要难很多。像“披麻挂灰家县的官儿”,就是特缺人员。
这些披麻挂灰家县的官,一般是三、四品京堂。京堂是五品以上各部院的堂官,如吏部郎中、给事中、御史等。清代官制,一品至三品为堂官,四品至七品为司官,八品以下为胥吏。
这些京堂级别并不高,却能享此特例,也是因为他们能经常亲近皇帝,皇帝有事儿吩咐他们办,他们就能越级进谏,比通过吏部办事要快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