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有贴花瓷器吗?
贴花瓷是近代瓷中较为流行的一种粉彩工艺品种,贴瓷工艺出现于乾隆,盛行于道光,衰落于光绪。由于贴瓷工艺制作繁杂、费工费时,光绪以后即趋式微。清末江西景德镇曾有专造假古董的作坊,用民国粉彩制作的贴花瓷,一般制作粗糙,无真品之工细、精美。
贴花是清景德镇特有的装饰技法。就是用白色粉浆将瓷土粉调成瓷泥,再用模子印、捏出纹饰、人物、动物等,然后将这些物象粘贴在已经烧成的器物上,再加以彩绘。贴黄技法盛行于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清乾隆时期的粉彩贴花瓷多为黄地,黄地的烧制方法有二种:浅黄色是在胎体上敷一层含铁分的化妆土,罩上透明釉后出窑即成;若要黄色浓重,则在粉彩胎上加染以溶出铁分子的釉汁,再经750--780℃高温焙烧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