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戏路瓷器?
康熙晚期(1690-1722年)在五彩瓷上,出现了一种新颖的装饰手法,即在勾好的纹饰轮廓线内,不填绘各色彩料,而是用彩料平涂,使纹饰的线条显露出来,这种装饰技法称“素三彩”,因无红色,俗称“素”。但康熙朝的“素三彩”有别于传统的素三彩,它以黑彩为主色,再加绘其他彩料,故后人称为“黑彩”或“乌金釉”。有人根据它“黑头黑脸”的特点,戏称为“戏路彩”或“戏路瓷”。
康熙戏路瓷传世量很少,主要有僧帽壶、水盂、钵缸、菊瓣碟、棒槌瓶、盖罐、盖碗及盘、碗、杯等。其绘画纹饰主要有龙凤争珠、松鹤延年、喜鹊登梅、鸳鸯戏莲、八仙过海和杂宝、团寿缠枝花等。器物造型和绘画风格奇特,尤其是兽面、凤首、狮首、麒麟、犀牛和蝙蝠纹,更是罕见。
戏路瓷在黑彩之上有一层透明的蓝釉。它是陶瓷彩绘中一种特殊的色料,是在高温彩釉里加进钴、锰、铁等元素,然后经过一定温度的烧烤,而呈色透明带蓝。如果器物在烧成时出现窑温过低,蓝色就会变成青色。由于这种色釉的特性,黑彩不能完全被它遮住,在器物底部釉薄和器表露出接痕的地方,黑色就会显露出来。透明蓝釉在使用中受外力作用而极易脱落,因此传世品很少有不脱釉的。一般传世品的釉已脱落60%,有的达到80%以上,甚至脱落尽净。康熙戏路瓷的这些特殊风格,已成为鉴定它的重要依据。
由于康熙戏路瓷传世品很少,使一些收藏者难以见到实物,因而又增加了它的神秘感,这也是“千古之谜”长期不被破解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