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法在哪里?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的上巳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到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修禊集会。他们先是登山饮酒,至暮才来到水边。大家曲水流觞,盛兴之下,各人做了诗,王羲之为每个人的诗作都写了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后来王羲之将此文写于一卷纸本之上,但经多次传摹刻帖,已经不能尽得其面貌了。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其书,在天下搜罗王羲之的书迹,并命冯承素等人勾摹拓制赐给近臣,称为“神龙本”。此本无真迹对照,所以后人对于它的真伪一直有争议。不过即使如此,它仍然是学习王羲之的首要法帖之一。
现在传世最古的墨迹有唐人临写的《兰亭序》,分两种,一种是唐初诸帝临本,另一种是唐中叶的临本。它们都是卷轴装式,从装裱形式上看是唐人所临,但又不同于一般临本。这两种临本现藏日本京都藤井肯斋旧藏和日本大藏省文书馆。还有唐摹本,包括《定武本兰亭序》,现藏故宫博物院;唐摹摹本为唐人钩填而成,故有墨色变化。唐摹本以宣和内府所藏为最精,原系宋徽宗赵佶所藏,现均存美国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其他有北宋拓本,原为南宋贾似道物,现藏上海博物馆;清初拓本,存故宫博物院;明拓本,原为乾隆御案所遗,现藏故宫书画部。此外还有唐摹本《兰亭八柱》中的第一、第二两柱。
这些墨迹本都有许多缺笔处,这是为了便于临摹而故意留下的。有些字或偏旁,原作无别体,但为了显示其用笔的特点也有刻意添改之处。如原字左边是“之”旁,此处却改为“止”旁的字,显然是为了突出右下方的一捺笔画。又如原字右边是“戈”头,这里却改成“提”头,也是为了让右半部分的点画能显现出来。因此这些墨迹并非纯然依样地再现原迹的风貌特点,而是有意地突出了某些特征以满足学者的需要。当然这种刻意的添加也使得它们失去了王羲之书风的本来面目,对学习王羲之来说并无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