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五体是什么?
五体,是书法史上的书体分类之一,指五种基本的书体。 五体之说始于东汉。 《汉书·艺文志》云:“草书、隶书、篆刻、古文、大篆、小篆”称为“六书”。南朝梁人陶弘景所著的《古今书人优劣评》称:“张(芝)、钟(繇)则书法之最也。张纵而钟密;韦伯谨而蔡涣逸:各其美矣!张则有草行书,钟则有真行书.今论书者,唯资高才学,兼善笔墨而已焉!至于楷正之异,章草之变,无妙不精,无处不备,五体之全,二王之绝,斯皆八法之美者也。”“五体”“八法”,已为后人普遍接受并沿用至今。
1.所谓“五体”,是指汉字的五种字体或书体,即:
一曰「汉碑隶」——此即通常所说的小篆和隶书,亦即后世所说的“汉隶”与“汉碑隶”;
二曰「汉简」(又称「汉隶」)——东汉时期书写于竹木简上的文字;
三曰「章草」——因有“草书之兴,出于章草”的说法,故称其为“章草”;
四曰「今草」——晋朝王羲之等诸家所创,与章草相比更为简化,通篇飘逸洒脱,有如行云流水;
五曰「狂草」——唐朝张旭、怀素以及“书圣”王羲之所作。这种字写法极为奔放,任意连笔,完全凭个人情绪来控制,一般人很难看懂。
2.除此外还有:
「鸟篆」:商代时人们常用鸟形作为符号来记数,周代称之为“鸟书”,春秋战国时又发展成一种字体,叫“鸟虫书”(亦名“鸟虫篆”)。它常以龙蛇、飞鸟、昆虫等图形作为笔画的基本形态,线条纤细圆转,笔画间或相连相断,极富装饰性,主要用于青铜器铭文的书写,也有个别见于印章及简牍之上。
「楷书」——也叫“真书”、“正书”,一般认为起源于汉代。相传秦朝李斯所创造。楷书的诞生,结束了秦汉以来繁难缭乱的大篆、小篆一直不能适应书写快捷、流通方便的需要。同时,由于它的横平竖直、整齐划一,便于印刷,于是成为最为通行的书体。
「行草」:也称“行草”、“行隶”。它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在楷书中加入一些草书笔画,使字形更加舒展;把草书的点画拉长,使字体更趋工整。这种字形既易于辨识,又不至过于潦草,可读性强且美观大方。
以上所述,只是历代书家对“五体”的粗略划分,事实上,书法艺术的演化发展是十分复杂的,各种书体相互影响渗透,形成众多的流派和风格,仅就这些简单的介绍是无法穷尽的。因此,我们在学习书法艺术的时候,最好能根据个人的喜好,选择其中的一个或两个作为主攻方向,这样才会事半功倍,有所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