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堂书法写什么?

空克静空克静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关于这幅作品,我写过很多解读的帖子了 2017年5月,写过这样一篇帖子 在当时那个时间点,这是比较专业的解读 我认为这个帖子的专业性是毋庸置疑的 但随着这些年对欧阳询的学习研究,尤其是近几年,我对这幅字也做了多次分析 下面是我今年写的这篇小文,和各位书友分享下吧 其实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想好了要在这里和大家聊一聊这个问题—— “欧体”究竟是不是“官书体”呢? 如果我们抛开所有的学术理论、历史记载以及官方文件,单纯从一幅书法作品(欧体)本身去考察的话,我们会得到怎样的结论呢? 这幅书法,到底能不能算作「官方作品」与「官方书风」呢?

一、整体结构 如果我说这幅作品的结字,其实已经超越了初唐时期很多书法家(比如虞世南之类的),大家相信吗? 很多人看到这幅作品的第一句话就是——“好整齐啊!” 但是如果你能进一步仔细去观察这幅作品的话就会发现:整个字的间距、布局都是非常合理的……没有一处是不符合书写逻辑的。 再看看这幅作品的其他作品 你有没有觉得这些字的结构都是类似的? 是的,它们的确很相似~但正是这种高度统一的笔画形态,才使得它们看起来非常规整工整。 而这种笔画的高度统一性恰好又体现出了作者本人对于楷书创作的理解——追求严谨而不拘泥于形式,这才是真正的法度之所在;而一味追求美观的所谓“装饰画”,其本质只是匠人而已~

二、笔法和墨色 从笔法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这幅作品大致分为两种情况来进行讨论。 一、单挑一个笔画来谈 二、几个笔画一起讨论 我们先把这幅作品中的一些重点笔画标记出来(以下图片均取自《九成宫醴泉铭》)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第一个例子👇👇👇 这是一幅典型的「横画」 它的起笔是一个逆锋入笔的过程(逆锋入笔的好处在于可以保证线条粗细变化自然且均匀),然后是一波三折的行笔过程,最后是顿笔收笔(顿笔的作用是为了使线条更稳定)。 最后再给大家展示一下这幅作品中一些比较特殊的笔画⬇️ 可以看到的是,在这幅作品中作者对于不同笔画的处理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有些笔画会被拉长,有些会被缩短或变形…这就是所谓的“因字立形”。当然,这些特殊笔画在整幅作品中出现的次数并不多(所以它也就成为了这幅作品中最为抢眼的部分之一)。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第二例👇👇👇 对于大部分楷书而言,竖画的用笔都比较简单——一般是顺锋入笔、侧锋行笔然后回锋收笔即可。但是在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竖画有几种非常特殊的写法⬇️ 以上这几种笔画是这幅作品中最具有特色也是最值得学习的部分。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整幅作品中的另一个特点————墨色的变化 仔细观察一下你会发现:这幅作品中的所有笔画都是用浓墨写的,只有最后一笔是淡墨(这也是为了表现一种“力尽”的感觉)。而且每个笔画都不是等距离分布的而是逐渐靠近中心点的~ 这也正是「力透纸背」最好的诠释

三、总结 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这幅楷书的的确确是一幅真正意义上的“官方作品”——因为无论是结字还是笔画、墨色都完全符合标准楷书的要求。 至于为什么这幅作品会有如此大的争议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一方面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所致,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件作品流传下来的数量实在是太少了 — 这就导致了人们难以判断出它在历史上是否真的属于“官方作品”范畴。

四、个人建议 那么我们现在应该怎样看待这幅作品呢?我的答案是:把它当作一副纯粹的“书法佳作”来看待 —— 不要去管它是出自哪个朝代哪位书法家之手也不要去纠结到底是「官书体」亦或是别的什么东西只要它写得好看就行了不是吗?

优质答主

这个问题问的有点莫名其妙。“中堂”这个词太宽泛了。 古代的中堂是指客厅,但现在指的就是书房、办公室之类的(当然也不是非得是现代才有)。而题主提到的中堂字应该是狭义上的中堂。

其次,我觉得如果是写给自己的话可以随心一点;如果给别人写的或者想给朋友欣赏的话,最好还是慎重一些。毕竟要给别人看的嘛…… 中堂的字,个人觉得以行草书为妙。但个人认为现在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可能都不会去刻意追求古色古香的东西吧——所以个人建议不要太过于拘泥于形式,能写出个性来就是好的! 我喜欢颜真卿多。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争座位》等都很适合做中堂用,当然你也可以选他的其他作品(其实我也觉得他其他的也适合,但是总觉得用其他的作品会让人觉得太单调了些……) 用文征明的书作也可以啊,个人不是很喜欢他的行书…… 但不管怎么说,我个人是很反对临摹的,除非你想让你的字能够有古意。 所以我劝大家在学王羲之的时候多用一下钟繇、王珣的碑帖;在学钟繇的时候多用一下王献之的碑;想学王献之就用《洛神赋十三行》,想学米芾就用黄庭坚、苏轼……这样你的字才能有自己的风格呀。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