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刻书法印章?
一、什么是“阴刻”和“阳刻” “阴刻”与“阳刻”是我国传统雕刻技法,用于印章创作中的篆印、白文印的治印方法。其基本含义是:用刀斜向切入印面的线条为阴刻;用刀平削出印面的线条为阳刻(或称朱文)。 1.具体做法:用右手握刀,左手轻按石面,使刀平直下切。若用刀的刀尖向左向下斜入,则为左刀法,所刻出的线条如竖弯钩形称为“阴刻”;若向右向上斜入,则为右刀法,所刻的线条呈横折竖弯状称为“阳刻”。这种方法适合于浅刻白文。这种入刀方式有稳健之感,但不易掌握。
2.运用特点及效果:阴刻的线条细而挺,富有立体感且具有刀味;阳刻的线条粗且有力度,具有笔味。 二、篆刻中常用的刀法有哪些呢? “刀法”是指执刀方法和运刀技巧的总和,它既表现在单字的笔画、字形的处理上(如单字的刀法变化),又体现在全篇布局谋篇的安排之中。刀法的巧妙运用能增加章法的变化,从而产生艺术感染力。 常用的“刀法”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单刀法、双刀法、冲刀法和切刀法。
1.单刀法 单刀即指入刀后只切一次,收刀时只起刀一次的刀法。 一般适用于浅凿的白文,以及小篆体字的篆印。它是初学者学习的入门之法。在操作时,左手轻轻托住印章,右手持刀,将刀刃斜置,自左侧方向入刀,行刀速度尽量放慢,注意控制力道的大小,以免损伤印面及造成字体线条参差不齐的现象发生。入刀之后,待刀至印面尽头时,顺势向前推刀,同时以右手食指将刀柄向前推进少许,以加强第一刀的深度。收刀时,右手拇指按住印面边缘,食指压住刀背稍加用力前推,随即抬刀。 此种刀法要注意刀不可来回往返地多次切割,以免破坏印面,影响印品的整洁。
2.双刀法 也称复刀法,是指在入刀后即重复再切一刀的方法。此刀法多用来表现圆转的曲线和转折处,或者表现笔画较多较繁的字、画,尤其是表现草书、隶书体的篆印更为适宜。其方法是先以单刀法切出线条,然后重复切一遍即可。 在操作过程中,左手仍轻轻托住印章,右手持刀从左侧方向缓缓入刀,并逐渐加力,待行至第二刀的中部时,手腕随之转动,让刀锋由外弧转为内弧,此时右手拇指可略微提起一些,以便加大手腕的力量。
3.冲刀法 又称推刀法。此法入刀较快,行刀过程也是不断前推,所以又称“推刀法”,主要用于表现较为方正、刚劲的线条。 操作方法:右手握刀,左手扶石,刀自右侧边沿切入,刀入石三分时,左手用力推动印章,促使刀身快速前进,直至到达刀口的尽头为止,然后回刀。如此反复数次后,再以左手托住印章底边,右手刀口朝上翻起,对准已刻好的线条继续冲切,待刀触及原线条末端的尾部时,右手拇指按压刀的后端,加速冲力,使其线条迅速断开,达到分离的目的。 最后以单刀法收刀即成。
4.切刀法 又称“截刀法”,是常见的印稿的表现方法之一。由于“切刀法”的特点是在每刀刻完之后,不进行任何推刀、回刀的动作,而是直接下刀,故也称其为“一刀切法”。这种手法多被使用在一些线条平直、棱角分明的大篆作品当中。而且,因为这种手法能够更好地表现出大篆的线条质感特点,因此颇受喜爱大篆书风的作者们的青睐。 具体操作要领如下:右手握刀,刀刃略高于石面,左手置于印章底部,保持平稳,右手腕自然下垂,使刀由下至上斜入,当刀进至三分之二左右时,以手按压,使刀速加快,完成第一刀。随后左手扶稳印章,右手继续将刀由右侧方向深入半厘米左右,待第二刀快尽之时,右手拇指扣紧刀后端,使刀速再次加快,并利用拇指力量使刻线断开。最后再以单刀法收刀而成。 三、如何把握印面的大小? 这里所说的“大小”主要就是指印面的面积了。 制作一方印章时,我们需要根据印文的内容来设计一个合适的“版面”——这个版面的大小也就是所谓的“面积”了。一般情况下,我们制作印章的时候都是依据印面的最大尺寸来进行设计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又很难去完全按照这个原则来实施,往往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例如为了追求作品的完整性,有时我们在创作时要将多余的边角裁掉;再比如为了使作品更加美观,我们还要对印文的笔画做适当增减等……这些都是在实际创作时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四、如何确定刀法、刀势的方向呢? 如果说文字的结构是作品的骨骼,那么刀法就是它的血肉,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将二者协调统一,才能得到一幅完美的作品。在进行篆印创作时,刀法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刀法有不同的表现效果,选择什么样的刀法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一味生搬硬套前人已经总结出来的固定模式,那就会陷入僵化的境地而不能自拔。
五、最后还需要注意什么吗? 当然! 在学习篆刻的过程中,除了掌握以上基础理论知识之外,还要在平时多加练习,这样才能熟能生巧。在练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度”,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步步地打好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掌握这门技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