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翡翠是翡翠吗?
当然是,不过这种叫法不太准确 可以理解为: 有色翡翠加工后,在表面覆盖一层透明至白色釉料(或染料)的制品 我们日常所说的“瓷器”,实际上是一种玻璃质材料的总称,而“陶器”则是指由粘土或其他无机矿物质为原料制成的器具,它们都属于“广义的陶瓷”范畴。 但人们平时习惯上把“瓷”字只用于指代炻器(即介于瓷和陶之间的产品),而把陶器称为“土器”(因为很多陶器的原料来自泥土) 但这里要讲的青花翡是颜色与质地上接近于传统“陶器”的一个品种,它与“土器”相比颜色更鲜艳、质地也更细腻;与“瓷器”相比多了一层装饰性极强的艺术效果——这是结合了绘画与制瓷工艺产生的独特品种。
早在汉朝时期,古人就能运用青色的颜料使瓷器的表面呈现青翠的颜色,但是这样的工艺制作难度较高且难以掌握,所以没有普及开来。到了宋朝时期,有了“青花”这个名称,青花瓷器开始出现并逐渐流行起来。 (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雕瓷玉壶春瓶(国家博物馆馆藏) 元代时,江西景德镇出现了大量生产青花瓷器的作坊,所产瓷器遍布欧亚非各地,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 到明朝永乐年间,由于外销的需求大幅增加,官府开始组织制作,还制定了相关的标准规范。于是,景德镇成为“青花瓷”的发祥地,并形成了“硬彩”“软彩”之分(即画法和着色剂的差异)。
(明)青花云龙纹梅瓶(天津博物馆馆藏) (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纹瓷罐(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在清朝中晚期,青花瓷的生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造型、纹饰各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产量大增但质量也良莠不齐。这时为了与“洋人”竞争,内销量大大增加,许多民间作坊甚至将目标人群定位到低收入人群,导致产品质量下滑。尽管如此,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仍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青花瓷工艺依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由于体制问题,缺乏市场刺激,这一传统手工艺品的发展逐渐停滞下来。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各行各业都开始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传统工艺也难以逃脱这样的“魔咒”。市场上充斥着大批量生产、价格低廉但品质差劲的“青花瓷”制品,人们也逐渐对这种传统工艺产生误解。
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国家对文化事业的重视以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我国传统文化产业终于得到发展,不少失传百年的技艺重新显现出来,其中包括了青花瓷烧制方法。(注: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