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翡翠矿源枯竭了吗?
“缅甸翡翠矿源枯竭”是个伪命题,至少现在不会。 首先来简单回顾下历史上几次较大规模的翡翠开采事件。
1893年,英国侵入缅甸,开启了第一次殖民时代,同时也开启了英国的采玉年代。当时的玉石采矿场主要是由英国人指挥操作,设备极度简陋,基本靠手工挖掘,使用的爆破器材也是原始的黑火药,安全系数非常低,因此死亡率极高。据英缅政府统计,平均下来每一吨翡翠原石中含有2.5吨以上的玉矿泥,也就是每采集得到一吨的翡翠原石,会有2.5吨的玉矿泥被抛入河中冲入大海。随着开采的深入,由于地质结构的变化,高品质的翡翠原矿越挖越少,同时由于地下水源被大量消耗,在部分矿井甚至出现水位线下降的情况,采掘难度和成本也水涨船高。到上世纪70年代初期,因为采掘困难以及国际环境变化导致原材料供应不足,英国人最终选择了退出。 英国人走了,可他们的那些开采技术却留了下来,并且传承给了当地的翡翠矿工。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他们使用更加先进的爆破技术对翡翠原矿进行开采,同时为了提高出料率,开始采用更彻底的洗矿法,将那些品质较差的杂质矿物先除掉,仅仅留下品质较好的翡翠精矿。经过一系列的工序,最后将粗加工成半成品的原石运往中国边境贸易区销售。
当然,这些矿山主们也不会做亏本生意,他们在中间也加了一些步骤,就是先在矿石中注入一些胶粘剂,待其充分渗透后,再切割成块状,然后运送出去,这样的举措既提高了成品率,又增加了矿产品的附加值。不过,在切割过程中,因为采用高压釜作为容器,如果处理不当也有发生爆炸事故的可能。 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不断地开采、清洗、提炼,使原本可能价值不低的翡翠原料,经过这道道工序,变成了成本低廉的首饰品或工艺品,供给世界各地的人们佩戴或收藏。
时至今日,虽然开采技术和设备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主要的采玉方法仍以手工为主,主要依靠人工用工具进入矿坑内进行开挖,再结合机械的方式将其运出。在这个过程中,安全问题是始终都要面对的难题。而且,受地缘政治的影响,有时甚至不得不面临中止开釆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