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翡翠顶珠吗?

樊新建樊新建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清中期以后开始流行佩戴翡翠,具体的时间点应该是在乾隆时期之后了。因为之前朝廷对玉的采购量非常大,所有原料都控制在宫廷手里,民间很少有优质的玉料,所以之前无论是贵族还是普通人用的都是青白玉、青绿玉或者碧玉。但是到了乾隆之后随着国力的下降,对于和田玉的采挖和采购也变少了,民间才开始使用上好的玉料,其中就有翡翠。并且这时候的琢玉工艺已经成熟,出现了圆雕、透雕等技法,这为翡翠雕刻提供了可能。

那么一开始的时候,民间也是不知道怎样去判定一块材料是不是翡翠的,毕竟那时候没有科学的鉴定方法。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用类似“以假乱真”的方法来判别,比如用软玉做原料做的假玉,外面一层薄腻,里面则是半透明状,这种假玉放在桌上,上面盖一块纸,轻轻敲击,发出的声音和真玉一样;还有一种方法是看颜色,把玉石放在茶杯里,浸泡24小时后仔细观察,如果是真玉的话,颜色就不会褪去。当然这两种方法都有一定瑕疵,就是会损伤玉的表面,一旦留下痕迹,就会影响美观。

而到了清末民初,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诞生,人们终于找到了判断翡翠的方法——折射率法和密度法。于是之前那些“以假乱真”的办法也就逐渐被弃而不用了。

岩俊逸岩俊逸优质答主

翡翠传中国的确切年代,过去认为是从缅甸开始勘探开采翡翠玉矿之后,但具体时间也没有定论。有人认为最早是在1757年,1871年之后才规模开采运送来华,也有人认为比这早,清初就有了。根据笔者的研究,清朝中期(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宫廷里出现了翡翠玉器,到十九世纪中后期,有大量翡翠玉器进入清宫并赐予臣工,同时民间也盛行使用翡翠。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清宫中使用翡翠始于同治帝的皇后——“慈禧太后”。例如陈云先生说:“同治皇帝即位时年幼,由慈禧太后临朝听政。她刚得掌政权,就以帝后的名义,大办寿宴……大肆进御贡玉,其中的翡翠玉器就占有很大的数目,使清宫中的翡翠玉器从此急剧地增多起来。慈禧得理不让人,甚至把自己喜欢的两件玉器,一件是翡翠朝珠,另一件是翡翠屏风,也强加在同治皇后身上,说这些玉器是‘同治皇后进呈之件’,借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富有。”(《古玩指南》,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28页)陈云先生的观点代表了人们的一般看法。

过去人们的上述认识,主要是受文物考古界关于清宫旧藏玉器有明确著录的制约。过去故宫中,清宫旧藏,有明确著录的翡翠并不多,绝大多数为乾隆朝以后的玉器,其中大多数为同治帝与慈禧太后时期所进贡与制作的。这导致一种假象,好象清宫中的翡翠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流行与大为制作的。现在,随着研究的推进,清宫旧藏玉器很多有了档案记录,更多的传世翡翠玉器和清代翡翠开采、运输的资料被发现,人们才发现这一认识是错误的。例如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一件翡翠洗上刻有“乾隆壬戌新正上旬敬事房制”的题记,并且有紫禁城、乾隆年制款识(台北故宫91年12月2日至92年3月16日“玉石大展”第50号)。这件翡翠洗的制作有明确的纪年,为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早于慈禧太后近一百年。过去人们还认为翡翠的产地在缅甸,在清代中叶以前,运输困难,从产地一直运抵中国费尽艰辛。实际上在清代中叶以前,除了缅甸出产翡翠外,我国云南德昂、景颇等民族的居住区也出产翡翠。例如清人檀萃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写成的《滇海虞衡志》中说:“龙陵、猛卯之玉璞,曰‘水路玉’,曰‘旱路玉’……玉有五色……亦有以绿、紫、白为地,而兼备众色,斑斓灿丽者。有大如拱把,及三四丈者。大者用作屏风。”所描述的玉即为翡翠。“旱路玉”出自龙陵之猛焕山下,其地产的玉石叫“紫花玉”(详见本书第三章)。因此清朝中期,翡翠进入清宫是完全可能的,而且也不排除其产地在中国云南省内。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