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翡翠如何炝色?

毕朝毓毕朝毓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谢邀!这是一个好问题,值得深入讨论一下,我尽量说得浅显一些 先说我的结论:翡翠在清中期之后有相当长的时期采用了“炝翠”的工艺来染色——也就是用醋浸泡的方法让翡翠呈现出美丽的绿色,但这种方法制作的绿不是“天然”绿色(或者说不是纯天然的绿色)、颜色分布也不是自然形成的,所以这种绿色的呈现方式是有疑问的,而且随着时间浸泡,颜色也会变化减退 最后说一下我的推测:这种用醋浸泡的方法是从印度传进来的,而使用这种工艺的第一个记载是在乾隆年间的《园冶》里提到“渍水蓝”的染色方法,也就是说至少在康熙年间这种染色的方法就已经出现了并流传开来,而这种方法使用的染料应该来自波斯,因为乾隆初年的洋漆就是使用“波斯油”作为原料的,同时期的青花釉里红瓷器所使用的钴料也是来自波斯。至于为什么要使用外国的染料颜料我就不知道了,是因为国内不产吗?

首先明确一点 “炝”字的意思就是用烈性药剂泡渍,这个“剂”字说明其中的药物是化学制剂,那既然是化学制剂就存在变色的问题,只是时间早晚而已;其次清楚一点,所有的有色宝石都是经过人工染色处理的,只是有些宝石的原石本身就自带颜色,如紫锂辉石、蓝托帕石等,而翡翠原石一般都是无色或淡淡的绿色,所以需要染色成碧绿或者是艳绿色的宝石才算的上真正的翡翠。

现在的市场里所谓“原生矿”或者“天然彩”的翡翠基本就是指原石直接雕刻而成的玉器,但是这样的玉石价值很低甚至没有收藏价值,而过去那种整体都带颜色的老翡翠则价值很高。于是有些人为了追求自然的视觉效果就会采用一种叫做“炝翠”的着色技术,即用各种含有颜色的溶液渗透到翡翠内部从而形成“自然”的绿色。

其实说白了就是化学染色,所不同的是现在使用的染色剂毒性较低,对环境影响较小(当然还是有的)。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在文中提到的染色剂包括无机染色剂和有机染色剂两种类型。其中无机染色剂主要是金属氧化物的粉末,将这样的材料用酒精等溶剂溶解后就可以配制成为染色剂,这样的染色剂特点是染色牢固度较好,不容易褪色,缺点则是色彩比较单一;有机染色剂主要是染料类物质,通常是用酒精等溶剂调成糊状然后涂在翡翠表面进行染色。

这样的染色剂特点自然是色彩丰富鲜艳,但牢度差容易褪色。 现在市面上所谓的“A货”“天然彩”的翡翠绝大多数都是这样染出来的,只不过所用的染色剂类型不同而有色调上的差异罢了。有些商家就利用消费者认为这样的彩色才是自然生成的这一心理,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所以在此揭破这一伎俩,让骗子无所遁行。(PS:如果买到的翡翠是这种染色的,用碱性溶液清洗即可去除,不过这样也丧失了保值增值的功能,算是自毁财产吧)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